年轻的力量
清华向来不缺做学问的大师。然而,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很年轻时就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梁。他们用智慧和努力,在历史上书写一笔重彩,用学识和成就诠释着年轻的力量。
想知道30岁之前当上教授(正高级),是怎样的体验?
叶企孙---
13岁被清华学堂录取为首批学生
26岁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教授
27岁受聘清华大学物理学副教授
次年升教授,并创建清华物理系
叶企孙为何被称为“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被称为“大师的大师”——1999年受奖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3为与他有师承关系,其中9位更是他的直系弟子。李政道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数”。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一切,而他在年轻时即已崭露头角。
-a4b5途费元升技29e505d0根广费秀有软司ae5e7a70科高件66818f8f东faf19d45慧公优学学网限
1911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首批学生。1921年,23岁的叶企孙和帕尔默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公认的最精确的值,在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余年。26岁任国立东南大学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清华学校创立大学部,27岁的他接受清华之聘就任物理学副教授,次年升教授 ,并创建清华物理系出任系主任。可以说叶企孙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新秀”。
陈岱孙---
18岁考入清华
20岁公费留美,六年内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7岁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
“新秀”老了怎么办?
陈岱孙是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1927年,27岁的陈老就做了清华经济系教授,28岁任清华经济系主任,29岁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陈老不仅“大器早成”,后劲更足!他在80多岁时还在讲台上讲课,90多岁时还能带研究生,95岁时依然在主持博士生的毕业答辩。
陈岱孙最著名的作品《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从思想上打通马克思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而它原本也只是一份在学生手里流传的讲义而已。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从陈老踏上讲台的那刻起,一直伴随着他70余年的教学生涯。对他而言,教书不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他全部生命的诠解方式,这种诠解几近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和投入。
周培源---
16岁考入清华
26岁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
网元途费4f01技29e505d0根16ee司ae5e7a702ceb的慧软公升广费秀科高学学东faf19d45费件66818f8f有优费-a4b5限
27岁被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
学术教学加“社工”,不止“双肩挑”!
周培源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几代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有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胡甯等。
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争取裁军和世界和平,被人们赞之为科学家的表率和楷模,"和平老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自1954年以来,先后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第五届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常委会委员和第五至第七届副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等
王曦---
21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27岁于中科院上海冶金所获博士
29岁任上海冶金所研究员(正高级)
2009年,43岁的王曦当选中国科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
论文发了百余篇,成果推上生产线!
王曦致力于载能粒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的研究,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并被选为该领域重要国际会议IBMM中国区唯一国际委员。
2001年,王曦领导创办了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 2002年4月底,王曦和他的团队在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OI(绝缘衬底上硅)生产线。2008年制备出我国第一片8英寸键合SOI晶片,实现了SOI晶片制备技术的重要突破。
2006年王曦主持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究和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研究团队获得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奖,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颜宁---
19岁进入清华生物系学习
毕业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
30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是目前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
平均年龄不到30的团队,也能占领国际学术高地!
2014年,颜宁团队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在人类理解和治疗癌症与糖尿病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是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然而这种成功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诀。
颜宁刚刚回国时,“白手起家”“一砖一瓦”组装试验台,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
带着几个本科生和低年级博士生,她就敢向膜蛋白这个高难度的前沿领域进军。
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她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干脆不分黑白连轴转。
学学77fc途费4f01西-a4b54a88优费4d33有afb7科高法元心广费秀公习司ae5e7a702ceb的48dd升限方cc838caf软西方东faf19d45费f525dbdc网件66818f8f4f35得慧技29e505d0根16ee830d0d2c
王宇航---
19岁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8级博士生
第十八届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获得者
2014年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9岁)。
一个结构工程研究人员眼中的“社会责任感”!
在王宇航本科毕业的那一年,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看到桥梁、建筑在大地震面前的脆弱不堪时,当看到救灾时物资的补给由于铁路、公路的损毁而不能及时运达时,王宇航心中迸发出一股强烈的冲动,他恨不得马上赶去灾区前线,亲手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这一经历坚定了他继续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扎根土木工程研究的决心。
“我们结构工程研究人员应当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提高我国建筑、桥梁结构抵御重大灾害的能力而不懈努力。”基于这种责任感,王宇航潜心科研,博士期间先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课题,在包括Thin-Walled
Structures、ASCE-JSE、JCSR在内的土木工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