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师 张依雯
放假前夕,碰到几个高中女生在食堂吃饭,随口问她们是几年级学生,小姑娘犹豫地说:“高二。”我再追问,她才笑着说:“是新高三。”我顿时笑出了声:“这么躲躲闪闪的,是多么不情愿啊!”
迈入高三,真的让人如此不情愿吗?新高三生如何尽快进入状态呢?
在关注具体知识、学习方法前,父母要先了解考生对考试的真实想法,并在以下三方面与考生达成共识。
软途有司限技升慧752a优4cbf388a网公学广件学东-元科 【案例一】
林子的好朋友比她大一岁,两个人从小一起玩到大。高考成绩出来,朋友考得不好,打电话找林子哭诉,觉得自己这一年的辛苦和努力都白费了,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她劝林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到时难过。可林子看到她努力了一年还没考好,顿时觉得没意思。如果努力了也不一定考好,为什么还要拼尽全力呢?
不以成败论英雄
高考的成绩很重要,多数考生对此深信不疑。的确,这是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较量。也正因此,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高考的地位和作用。除现实作用外,高考还帮助考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心理蜕变,让考生用亲身经历证明努力的重要性,明白人生中总有输赢,但无论输赢,生活都一如既往。
林子之所以会对高三如此悲观,是因为她只看到高考成绩,忽略了这一年的经历带给人的成长甚至是蜕变。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高三缺乏动力,有与林子类似的沮丧情绪,不妨站在人生的大视角下跟考生聊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鼓励考生只要努力去做,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案例二】
涛涛已经是准高三生了。最近一年,他每次看到学校里高三生的辛苦状态,就很畏惧。涛涛从小比较受宠,确实没什么毅力。生活中没吃过什么苦,学习上他也觉得“没必要难为自己”,从来不较真,也不是特别认真勤奋。学长告诉他高三很苦很累,要做好思想准备。可大家越这么说,他越担心自己吃不了苦。“那些比自己聪明且基础好的学长都说吃苦很重要,自己岂不是没希望了?!”涛涛特别发愁。
挑战是用来迎接的
涛涛的状态迟迟无法调整,是因为“吃苦”两个字在他心中的分量太重。从小,“吃苦”二字与涛涛的生活就毫不相关,现在忽然要吃苦了,涛涛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倒不是他懒惰,而是不知道自己能否应付得来。当人对自己的应对能力没有信心时,往往会徘徊甚至退缩。
细心的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心态,可从另外的角度诠释高考:高三是一次挑战。挑战是用来迎接的,而不是用来旁观的。对于偏爱新鲜事物、喜动不喜静的考生来讲,“挑战”更能让他们兴奋,更能让他们迅速投入战斗。“吃苦”不是高三唯一的关键词,“尝试”、“挑战”、“坚持”等很多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高三。父母不妨试试看哪个词最能激发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雅雅的妈妈每次走进她的房间都会很头疼。房间里,雅雅的书本、卷子随手乱扔。雅雅也不喜欢在这个房间里学习,抱着书本到客厅餐桌上去了。她坐在客厅,爸爸妈妈都不敢说话,觉得特别压抑。客厅的灯光不好,妈妈还担心她的视力下降。
优4cbf388a科aec344c6公4316途学点有费-法慧752a件学493d技费广司446576817108升东b9ee上软得元454a是高网得8227限
舒心的学习环境暑假,考生可以为自己布置一个舒心的高三之家。
大部分考生升入高三后,就很难再有时间收拾自己的房间,更谈不上布置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了。趁着这个“最长暑期”,父母可以让考生自己设计、布置在家的学习环境。从心理学角度考量,学习环境要明亮、干净,书桌上不宜放太多物品(可以配个书架等),室内的颜色不要过于强烈。只要符合这几条标准,其他的摆设、装饰、甚至装修的设计可以交给考生来完成。
新的环境便是新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考生的心态。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暗示的考生,改善环境比劝说、谈心更有效。
此外,父母要特别注意,考生的高三状态会因性格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到底如何判断考生是否已进入状态呢?我们往往以为踏实学习,不做别的事情就是进入状态。这其实仅描述了一部分考生的高三状态。如果是一个生性好动的考生突然静下来,这反而要特别关注。
还有些考生会表现出不稳定情绪,“努力”与“泄气”的状态交替出现。有些考生虽然逐渐意识到要努力,但程度仍不够。也有一些考生嘴上跟父母说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暗自认真读书。
因此,考生是否真正进入状态不在于说了什么,而要看是否在努力改变自己,并坚持这样做。只要考生在改变,父母便不必过分担心。父母要关注考生的变化,而不仅仅满足于孩子一段时间的平稳表现。
对考生而言,无论在暑期进行了多少心理建设,可能都无法预料高三即将发生和需要面对的情景。作为父母,最好的方式便是用平常心和勇气陪伴考生,相信他们的努力和实力。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是“高三党”了,便会自然而然进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