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社团不好玩了?

2017年03月08日 浏览:


最近和我的高中社团老搭档谈起了社团,我们不约而同都感觉到了一点:大学社团远不如高中社团好玩。

高中社团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活动场地,没有像样的活动设备,甚至连像样的活动经费都没有。高中社团批个奇烂无比的教室需要跑去跟非常难对付的老师纠缠,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把一个场地批给两个社团;大学社团的场地一个比一个豪华,在网上就能轻松完成申请,根本不用担心撞场地。高中能有一个会做PPT的人就能谢天谢地,投影仪还不一定能用。宣传全靠海报,有一个广播站也效果有限;大学PPT一个比一个精致,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宣传效果非常好;大学社团的赞助一拉就是几万,高中社团的赞助最多只有五千(现在才知道被宰了,黑心的资本家)。

途升东公-径软b021根科网8005技元件学有2fc3653a慧广高限优4deb司

当时极其落后的宣传方式

可以说进入大学之后,高中社团就像农村一样,我们也就和农村人进城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原来社团还可以这样玩。当我们得思维还局限于自己贴海报时,突然就有宣传部站出来说这一切我来负责;当我们思维还局限于挨班通知活动情况时,突然手机群发就解决了;当我们思维还局限于手写场地申请条时,突然专门的场地申请网站就冒出来了。如果说高中社团效率为1,大学社团的效率就是5,甚至某些方面根本就没法比。

这就是高中社团最豪华的场地,甚至工作人员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但是,正如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快乐一样,“农村人进城”的我们却不约而同的感到,大学社团一点也不好玩。在高中,我们彼此虽然来自不同的部门甚至是不同的年级,没有任何的所谓的“破冰”活动、联谊活动,但是一年走完之后,高一跟高二甚至和高三彼此都非常熟悉。而大学社团尽管有丰富多彩的“破冰”活动、联谊活动,条件也丰富了很多,但是往往一年走完之后,连自己部门的人都认不全。高中社团举办活动更多是玩:自己即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甚至在选手比赛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在一边玩;大学社团更多则是任务:我们是下属,高年级的领导,我们只需要完成老师的任务,完成部长的任务就行了。

司850d件科4b87技智-径上广高是限元267a网8005软b021根法学途学49a6公ade7上4b0b优4deb40662f2224ec升有2fc3653a东得慧

我曾经这样评论道“那种几十个人一起,玩着玩着就把活动办完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我的老搭档则说“高中都是朋友,一个社团都是兄弟姐妹。现在最多记得人和名字”为什么?为什么条件变好了,却反而不快乐了?

首先问题就是出在组织上。高中社团有没有不同部门?有,当时高中社团分了四个部门,但是是按兴趣分的。还有一个非正式的主席团,成员都是高二的,我当时就是担任秘书长一职。但是往往我们所谓的主席团和部长们的关系很好,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出自同一部门,关系很铁,秘书长会帮助部长,部长也会帮助秘书长,一起协同完成任务。所以我们主席团的人就会和高一的人有很多接触,甚至关系非常好。当时甚至还有一个小学妹追我(捂脸。。。)。而高一本身而言,那四个部门的界线一开始有,而当时部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当时生物部和化学部的部长关系特别铁,所以结成了兄弟部门,然而对于两部门的关系没有起任何作用)。后来因为要搞活动,到处确认,所以界线基本就没了,要搞活动直接在整个社团拉人。结果就通过这样一次搞活动,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了。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你麻烦我、我麻烦你,最后却麻烦成了朋友。等活动搞完了,除了换届选举部长必须出自本部门,界线基本没了,生物部的投给化学部这种事情在正常不过了,朋友投给朋友有什么问题?

所谓的破冰活动有打一场科协内部模拟联合国这么欢声笑语的吗?

慧科4b87智优4deb40662f2224eca901软b021根法公ade7上4b0b是途学49a6件453c东得限有2fc3653a99ca103f学-径上司850d广高是升网8005技智元267a
大学社团也有办公室,但是办公室实际上等于一个普通部门。普通部门是按职能分的。不同部门之间界线非常明显,各司其职,几乎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理研部的活动就让理研部来做,宣讲团的活动就让宣讲团来做,什么理研部的人来做宣讲团活动的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这事。而在高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界线如此明显,从心理上就把不同部门的人隔开了。可以说十次破冰活动也顶不过一次一起举办同一个活动效果来得好。为什么不同部门之间的人互不认识,认识也没什么感情,就是这个原因。没有共过患难,怎么可能有感情?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官僚气息太重了。我曾和一个部长谈及大学社团,他就说大学社团官僚气息太重了。我们高中社团虽然有所谓的主席团、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头衔,但实际上除了在重大事情上拍板的时候主席摆了架子,平常的时候主席团和部长,甚至和高一的普通成员之间没有任何不同,我们都仅仅是科协的人。我们经常去和学弟学妹们玩,甚至去主动帮助学弟学妹比如指导学习。所以一年之后,基本上所有的高一成员都认识我们主席团的成员,我们也都认识高一的成员,甚至今年寒假部门聚会他们也会很热情的跟我聊天,尽管我不是他们的部长,他们见了我也会非常热情的打招呼。

图中间的学长是高三的,是前任秘书长。他甚至不顾高考主动过来当工作人员,为什么大学社团就没有这种情况呢?

但是大学官僚气息就非常重了。大三指挥大二的,大二再指挥大一的,垂直管理。往往就是“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除了第一次开全体大会见到了主席,见到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平时根本见不到。如果现在把大二大三的拉出来,我敢肯定除了自己的部长我们一个都不认识。除非要撩学弟学妹,哪一个高年级的会主动去跟大一新生聊天?而且部长跟自己部员之间也仅仅好一点。高中社团都是高二的指导高一去组织活动(高二学习压力大),本质上来说高二的是顾问,地位比高一的负责人还低。而大学社团完全就是大二大三的开会决定,尽管也有让我们大一的讨论怎么做,但是总是感觉味道怪怪的。

这两个原因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一个原因:社会化。社会上的企业可能按兴趣分部门吗?社会上的企业可能部门界线不清晰吗?社会上的企业可能部门责任不明确吗?社会上的企业可能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一起玩耍吗?可以说高中社团的管理模式放到企业去,没有一个企业不垮。所以说大学的社团是非常先进的,高中社团的管理模式甚至不能称之为模式。

但是,我们加入社团是为了什么?当然有人为了所谓的加分,有人为了所谓的一官半职,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一个字:玩。但是社会又不是让你玩的,社会是要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可能考虑到“玩”这个因素吗?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采用社会的管理模式呢?因为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每一个社员就是活动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各司其职,然后领导开会讨论决定社团走向。这是玩的模式吗?所以社团就不应该社会化,搞什么垂直管理。玩就要用玩的管理模式,什么界线、等级全部要打破。不打破这些怎么样愉快的玩耍呢?

但是说了这么多,也还是无法改变现实。高中社团的美好很难在大学重现,一切都是马后炮。最后,还是纪念一下已经逝去的高中社团时光,纪念一下那些永远的好朋友,纪念那些值得一辈子回味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