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你收到过来自父母的家书吗?亲爱的家长,您给孩子写过信吗?小编收集了三封颇具代表性的家书,尽管这是古人写给孩子的家书,放到现代依然温暖动人,毕竟天下父母牵挂孩子的心情,亘古至今,未曾改变啊!
今天,让我们从古人的家书中,一起细细品味国学的魅力。
家书一
周公《诫伯禽书》
原文: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译文: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
中国的第一部家训便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当年,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写此家书告诫儿子为人为君之道。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其实,周公的一席话,放在今天,道理依然是如此。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要做一个谦谦君子,不与牛争力、不与马争快、不与士争智慧之高下。同时,我们更要遵循生存环境中的规矩,守本分,不越界。规矩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从个人角色到社会角色守住自己的本职位份,发奋有为,为而不争,做到最好。道理总是说来浅显,如何真正做到,才是大学问。
家书二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小编有话说:
诸葛亮54岁时,写了此封家书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诸葛亮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在子孙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家中长辈对孩子的过分宠溺,造成孩子少时冲撞长辈,大时嚣张蛮横。现今社会的很多父母,疏忽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正如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就给他写家书,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从小对他们循循善诱,用心引导,卓小越始终认为,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用心的熊父母。
升方技件939fa5c6途ac8b1f23广科元秀司软7a29方得网高4446慧9e82东4c520a0d有限b47c公学学-优 家书三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原文: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译文:
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隐居躬耕,为何要为儿子蓬发疏齿感到惭愧呢?这是一样的事情。虽然遗憾没有像汉朝时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那样的妻子,拥有这样苦闷的内心,自己心里很惭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吹来,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的人。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而今再远远地回顾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小编有话说:
此封家书是陶渊明大约五十出头时,因经历一场病患,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心情下,写给五个儿子的一封家信。陶渊明作为父亲,在信中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比孩子拥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对孩子寄以殷殷期盼,希望孩子活出一个更精彩、更快乐的人生,这样的人便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孩子不一定要完全依照父母的理想和准则而活,父母需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孩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话语权、自主权,使其不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标准答案禁锢,让孩子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封家书,三种心情,同一个出发点——孩子,爸妈只希望你能健康成长,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实在是博古通今,古人家书中讲的道理,放在现代依然句句戳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便是国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