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了他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别人也就该通过这个标准看待。
殊不知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长环境都大相径庭,做事风格当然也不尽相同。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习惯之别。
看不惯别人,对于自身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当你产生看不惯的情绪时,自己的状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句话说:看不惯别人,是自己修养不够。我个人比较认同。真正有修养的人眼中不会有这么多看不惯的事情,他们懂得求同存异,懂得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世事而存天真,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做好自己实属不易,又何必因为别人的所作所为深受困扰。当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不喜欢的人和事物上,产生的也势必是负面的情绪和作用。如果豁达一些,学会接受,那么一切也就变得通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也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有勤奋懒惰,勇敢懦弱都是正常现象。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就去向他学习。遇到德行欠缺的人,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才是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你看不惯别人,潜移默化中你就会把这个点扩大化,随着时间推移,觉得对方果不其然是自己心中想象的那样,越来越不可理喻。
有句话说: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而当你恨一个人,则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其实这就是掉进了自己思维的陷阱,自己给自己挖坑。逐渐积累的怨气只能是自己生气又伤身,而别人依旧我行我素,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甚至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总是看不惯的、做事极具个人风格的人,反而现在都混得比较好。这是因为对方不会因为别人的举动而影响到自己,目标导向性比较强,也很具有包容性,故容易成事。哪哪看不惯的人,实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936年,鲁迅去世,一位女作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痛骂鲁迅,胡适给她回信说:鲁迅先生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表遗憾。“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欢一个人,我们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辩也该有底线,比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陷在看不惯别人的泥潭里,只能让我们蒙蔽双眼。挣脱开杂念的束缚,试着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你看不惯的事情越来越少,也就证明你在逐渐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