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喝断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2018年12月12日 浏览:

11月30号,陕西西安翻译学院出台新规,严禁学生在校内外饮酒,并会指派相关人员在校门口检查。网友对此规定莫衷一是,有人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管理制度要人性化。也有人说大学生在校期间饮酒确实过多,规定合理。

查询相关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因饮酒过量酿成的大学生惨案已不是特例,15年,仅仅15岁就考上大学的冯某,却因在暑假结束后第一天的同学聚会上饮酒过量而失去意识,经抢救无效死亡。其家人起诉学校,法院判定学校监管不力存在过失,责令赔偿10万余元。无独有偶,17年6月中旬,广东某985大学生因在一间酒吧内连续喝下6杯鸡尾酒而死于酒精中毒。以上种种报道不得不让我们警醒。

大学生"劝酒"的陋习其实存在已久。因为入学时间不同,自我定位不同,所以造成了这样一种现状:低一级的很多人就算不会喝酒,也拿起了酒杯,因为他们担心学长学姐会因为自己不喝酒而孤立自己。虽然这种迫切想融入新环境,害怕在陌生集体中被边缘化的想法,有时候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但也确实伤害了自己。而高一级的学长学姐又恰恰需要一个形式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性,于是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殊不知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未安全护送醉酒者的三种行为,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不过是小酌怡情,大饮伤身而已。凡事都讲究一个量,过犹不及。而往往很多大学生并不能把握这个量,大学酒桌上的种种丑态,也不过是对成人世界的拙劣模仿。

我记得关东野客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喝酒,但只跟对的人喝,我有许多故事,但我的酒可能不够了。如果你愿意,在一个四下无人的夜晚,请我喝一杯随便什么牌子的酒吧,让我把故事说给你听。”你看,真正喝酒喝的是感觉,是心情。这样的酒既喝的洒脱,又喝的让人羡慕。小编这么多年也是一路喝过来的,特别是大学那几年,学生会、社团、班级聚餐排着队似的去喝,当时又懒,毫不夸张的说,去过的酒桌比自习教室还多,着实不可取。

公广东智-3cc64cec升a0c6元5eef网点技件限4fee有92b0习科优秀途4d5c司法46b6慧上术软学

小编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酒不好喝,但爱喝。小编也是,很多人都会贪恋那种酒精的神奇,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把心灵最深处的感情释放出来。这样好不好,有好有不好,特别是对于像小编这样喝起来不倒就不停的选手,往往和谁喝就决定了释放出来的是魔鬼还是天使。

所以,喝多少很重要,在尽兴,不在尽量。和谁喝也很重要,小编以为“三喝三不喝”,这样我们才能少一些无意义的酒局,多一些高质量的交流。

三喝怎么讲,和知己喝,和爱人喝,和酒鬼喝,和他们喝不怕多。大酒之后少不了大喜大悲,大喜有知己共享,大悲有爱人分担,最差还有眼里只有酒的"酒鬼"听你诉诉苦。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言者无二三。人啊,要想快快乐乐的度过这一生,什么情绪藏多了都不行,没有人能负重前行一辈子,都需要分享和理解。酒后是个机会,而知己爱人和酒鬼是个选择。

三不喝怎么讲,和领导不喝,和家人不喝,和陌生人不喝,不喝不是不能喝,是不能多喝。特别是小编这种,喝起来不懂节制还要酒后失态的。在领导面前失态有损风度和礼仪,一个不知轻重没分寸的标签是跑不掉的,百害而无一益。在家人面前失态,丢里丢面是一方面,若是给家人凭添了许多烦恼和担忧,岂不是罪过。而陌生人之所以称为陌生人就是因为你对他不了解,知人知面还不知心呢,防人之心不可无。醉酒后的人往往处于开放状态,戒心会比较低,不能喝。

总而言之,从大学到社会的那几杯酒,该喝的时候喝,能喝的时候喝。喝多少,在尽兴,不在尽量,既要克制自己不贪杯,也要理解别人不求醉。如此你我安好,方能在每一张酒桌上巩固情意,彼此都成为更成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