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华名族几千年史书典籍的承载者,它虽短小精炼,却又字字深刻。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核内容,也是很多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这里整理了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时常犯的五个误区,一起来看看。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误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准则。
【正】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解析】句中的“可以”为两个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把”。在现代汉语汇总,“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可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可以”,译文就不完整了。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此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优法d0b12658软a900慧89f5费件技49dc秀智公-d1c1380c途司的565e8e10升元智有广4540学科aef8东限点网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需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误译】一天,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人们不理睬他。
【正译】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分析】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义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部分不上。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人弗之顾”,也应适当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不应简单地翻译成“人们”。
【对策】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科aef8法东件-d1c1380c径慧89f5费a749限点司的565e8e10b474术4898元智升8018费网广45403649b0e4有途技49dc秀智根软a900西学优法d0b12658b7529e66公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误译】(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缚送大帅那里砍了头,从此驻军肃然,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正译】(将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分析】误译句子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白夹杂,“缚”“肃然”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缚”可译为“捆绑”,“肃然”可译为“纪律严明”;二是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砍了头”显然是口语。
【对策】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