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篇:学生出现这四种情绪,你的引导对路吗?

2019年11月07日 浏览:

干预学生情绪方法谈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老师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情绪干预。多数老师能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性格,不失时机地干预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有的老师干预学生情绪的方式单一,而且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本文尝试着剖析一下基于恐惧、愤怒、悲伤、喜悦四种情绪的教育方式,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01

基于恐惧情绪的教育

对学生恐惧情绪的干预是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批评、写检查(写说明书)、请家长、给处分等都是通过让学生产生恐惧情绪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适当利用恐惧情绪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但是,如果这种恐惧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苦恼和威胁(比如体罚),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提倡适当给学生一些压力,但是不能让压力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然,有些恐惧不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而是别的因素导致的。例如,有的家长每次考试之后都要看孩子的成绩,如果考得不好就会严厉批评,甚至实施惩罚,导致学生一到考试就非常恐惧。这时班主任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家长的教育工作。

还有一些恐惧来自于学生的内心。如,个别学生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成绩差距很大,因担心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而产生恐惧心理。为了减缓恐惧的情绪,他们通过废寝忘食的学习来麻木自己,但是学习效率却不高。这时,班主任也应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

02

基于愤怒情绪的教育

愤怒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当学生成绩不够好时,班主任可借机让他与成绩更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其产生愤怒情绪,激励其努力。当班级因为某个学生扣分而导致班集体丧失荣誉时,没有犯错的学生会感到愤怒。这种愤怒情绪会帮助犯错学生纠正自己的行为,而不需要班主任专门进行说服教育。

但是,在利用愤怒情绪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愤怒超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造成精神和身体的伤害。当班主任不能掌控学生的愤怒情绪时,班级容易发生问题,甚至是恶性事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愤怒正是老师在一些细节上处理不当导致的。如,上课铃声响了,学生的课前一支歌还没有唱完,这时老师要不要制止?如果从纪律的角度讲,这当然是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制止,以保证完整的课堂时间;但从情绪的角度看,若制止学生,多数情况下学生会产生愤怒情绪,由于学生的愤怒所导致耽误的时间绝不止一分钟。明智的老师不会制止,而是课后提醒文娱委员注意控制好唱歌的时间。

优秀的老师不会让学生因自己的言行而产生愤怒的情绪。

网根限0f4a0bc5技aa34科a6fa优4680智根件慧元上广4220-高得bf03有9b4b东术途升c0e4司学软公

03

基于悲伤情绪的教育

有的老师利用学生家长工作不容易、赚钱很辛苦的事实来教育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悲伤情绪,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劳,就会重新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改正不良行为,努力学习,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除此之外,老师借助悲伤情绪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有很多方式。例如,介绍某个人的感人事迹或某个感人的事件,渲染爱国情感及民族情结等。这些悲伤教育都以高尚品德为基础,也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基于悲伤情绪的教育方式并不恰当。如,有的老师利用学生贫困的家庭或者身体缺陷进行教育:“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就会和你父母一样,一辈子受穷,被人看不起。”“你是个残疾人,不努力学习,以后就只能到路上乞讨。”这样的话虽然可以给学生带来悲伤,但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打击和伤害,甚至导致其一蹶不振。

优秀的老师在利用悲伤情绪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出发点是悲伤,教育过程是悲伤,但最终一定有一个愉悦的结尾。基于悲伤的教育应该是教师把学生领进悲伤的情绪,最后更要带着学生走出悲伤的情绪。如果只带进而不带出,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让学生通过悲伤的情绪振奋精神,痛改前非,努力学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04

基于愉悦情绪的教育

愉悦情绪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易疲劳且思维敏捷,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克服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和困难。科学研究发现,愉悦情绪还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恐惧、愤怒、悲伤情绪所不能比拟的。

奖励和表扬是让学生产生愉悦情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言之有物的表扬、赞美,给学生买一件小礼物,给学生上一堂轻松幽默的好课等,都会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

校园里处处能找到让学生产生愉悦情绪的元素。上课前让学生唱一支歌,吃饭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宣传栏里有趣的文章,墙壁上、草坪上甚至厕所里有趣的警示语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绪。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喜欢,学生之间的友爱,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

但是,表扬、鼓励、幽默很难让学生产生持续的愉悦情绪。因此,很多优秀的老师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实现自我奖励,让学生自己变得很幽默、很愉悦。

05

选择最合适的情绪干预方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情绪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时候会因为恐惧而产生悲伤的情绪,由于悲伤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教师本来想利用悲伤的情绪感动和教育学生,结果学生不但没有悲伤,反而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某次考试,班里平均分不高。班会课上,班主任想让学生化悲痛为力量,但是学生觉得是班主任无能才导致班级整体成绩很差,从而对班主任产生了愤怒情绪,这就适得其反了。

广4220点学软公心元上a060b4d6东术c677有9b4b网根技aa34学科a6fa径件优4680智根限0f4a0bc5学的f89ddf02司西慧7475b722-高得bf03f7c3升c0e441c9途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情绪干预方式。

在学生情绪出现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两个学生之间出现矛盾,若教师进行调解时以势压人,那么改变的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而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两个对立学生之间的情绪。这种调解无疑是失败的。

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很多,老师不可能让所有坏情绪不出现。如果学生出现坏情绪,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修正。一名老师若仅仅通过校规、法律等行为规范来达到平息学生愤怒的情绪是不会达到好的效果的。学生表面顺从,内心逆反,当学生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怒情绪时就会酿成恶性事件。通常情况下,老师应该从做人的角度、友谊的角度、正确的价值观的角度,从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处分、法律只是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

老师利用情绪对学生进行教育决不能仅仅靠语言,教师的品德、人文修养和文化积淀,动作、表情、眼神等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情绪驱动和情绪控制,如课堂上的鼓掌、举手、讨论、游戏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老师的“不作为”,也可以驱动和控制学生的情绪。

此外,控制学生的情绪,也要给学生发泄情绪的出口,让学生自我调节情绪。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每个学段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老师们应该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情绪,有效地控制情绪,向积极的方向驱动情绪,让自己的工作更加精彩,让学生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