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可以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先不说内容写得多好,最起码不要在基本点上出现大纰漏。
下面盘点一下考场作文常见的十大“作死”情况,来看看你中招了吗?
卷面涂抹严重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过不了书写关,本来字迹就不好,加上潦草,甚至连标点都标不清楚,还有很多涂抹涂改的现象,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考生的态度,这么重要的考试,你怎么这样对待呢?当然一些学生字迹真的不好,可要认真书写,字里行间里也能让人觉得你的态度是很认真的。高考中,考生卷面如果不整洁,很难得高分,绝大多数人都是2类以下的分数。42分就成为大多数考生的宿命。
告诉大家一个实用技巧:如果写了错别字,怎么办?只要在旁边加上很小的“x”,或者用小括号括起来,千万不要一个劲涂黑,生怕老师看不到这是个错别字。
另外,尽量不用涂改液,一两处无妨,多了,就是做标记的违规硬伤了。
标题浮夸,华而不实
新材料作文,如果你的文章标题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那么中规中矩点也可以,千万不要用大话空话、“假哲学”、华而不实、伪抒情的标题。
例如:“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类的标题,就不如“擦亮眼睛,洞悉本质”“抹去现象的浮尘”,来得新颖别致。
例如:以梦为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类标题本来很不错,但太多人用了,被用得泛滥了,你就要慎用。
例如:承担使命,报效祖国;志存高远,为国为民;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要么太空太大,假得可以,要么太文艺范,华而不实。
开头注定了“结局”
1、照抄材料作文
第一段几乎把材料抄一遍,你还觉得这是引用或者是联系材料,岂不知哪个阅卷老师不知道材料的内容是什么?需要你用长篇大论来叙述,如果你真的打算用一段话甚至超过30个字把材料叙述一遍,阅卷者一定会这样想:“就几百字的文章,你都敢用这么多字数来描述标题,你的文章还能写好?至少是凑字的嫌疑,并且是不慎重的态度…”于是你的文章得分就over了。
2、观点偏激
开头的观点就存在争议,让阅卷老师觉得你偏激,看问题不全面,一个偏激、看问题不全面的学生能写好什么文章?例如说2013年的北京卷,一个学生开头就说“手机和每个人都已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每个人都爱它…”,2009年高考作文“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每个人”这个词,也太笼统了,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隐形的翅膀就好了。
3、套作开头
很多学生觉得用排比句开头就很好,于是就用“XX、、因为XX才”,“正因为有了XX才会有XX”,上来就好几句,不说罢了,一说就麻烦了,一个学生写“自信”的话题,上来就说,“老鹰因为自信才飞上蓝天;小溪因为自信才流进大海…”用“勇气”的话题,就写“老鹰因为勇气才飞上蓝天…”老鹰的飞翔是觅食的需要,是客观规律,不自信就不飞了?
4、感慨半天,却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很多作文第一段都可以直接被删掉,没有什么意义,例如说“一转眼,快高中毕业了,我们的心被高兴和喜悦占据,同时也充满了对同窗依依不舍的留恋…”你感慨半天,要写什么?并且语言还很平淡,口语化,你的文章很难拿到高分。
低估阅卷老师智商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无视阅卷老师智商,给老师讲“低级”的道理,充满初浅的教化意味,比如非要给“授人以鱼”做长篇幅的解释,阅卷老师就会比较反感。
有的考生还生怕老师看不懂,在文章前来个“题记”,文章后还来个“后记”,或者画蛇添足补充自己写作的思路和初衷,意在提醒老师:您别看偏了,请get到我的意图。阅卷老师基本就手不留情了。
建议:少些题记,切记不写后记,切记切记不写自我解读作文构思立意的后记!!
离题万里,东拉西扯
有时候作文材料你看懂了,你写的东西别人未必看懂,因为即便你写的文章,标题是你自己拟定的,可是阅卷老师看了之后,好像内容与标题不是非常密切,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拟定的主题写偏了,甚至有凑字的嫌疑,这样的话你的文章自然就是低分了。
思想消极,满篇牢骚
在阅卷中,写点单纯美好的恋爱,无妨,但格调不高的早恋同居和同性题材是高考作文的敏感区,违背主流价值观触碰道德底线是禁区,武侠古风玄幻魔幻是“无人区”,牢骚满腹动辄批判教育批判老师的文章是“白区”。
高考这么重要的考试,你却把你那点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或者把问题看得很偏激,在你的眼里满眼都是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而你就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的高手。这样的文章,不太可能受到老师的欢迎。
当然不是不能写阴暗面和消极面,而是要理性客观。比如2016年全国卷1的漫画作文,就不是要你歌颂中国教育风气,而是要挑唯分数论的刺。
无中生有,错误低级
一个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写道“司马迁遭受宫刑,他没有气馁,却淡然处之、一笑而过。”那么现实中的司马迁真是这样?“一笑而过”太不严密了,不符合现实,司马迁在文章也曾经写过相关的事情,意思是每每想起,生不如死,汗水都湿透了衣服。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实阅卷中,有太多的学生在文中“牵强附会”,这样的文章很难有说理性。
还有,引用出现明显失误。比如“海子有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爱迪生发现了相对论”。一下子就把自己知识匮乏、积累浅薄的毛病暴露在阅卷老师的眼皮底下了。
文章幼稚,呈低龄化
很多学生写作水平一般,但是在文章中“小学时候的我”、“初中时候的”……要知道,你即将迈进大学校门了,你的文章也应成熟了,你曾关注的那些事情,那些怎样与小伙伴们战胜困难,彼此相互帮助的,那样的内容可能只适合“英语的书面表达中的李华”了,而语文作文真的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同,不要说共鸣了。
套作宿构,痕迹明显
高考中让阅卷者发现“套作”“宿构”结果会怎样,学生们多数都很清楚,但是很多学生在考前,套用模板,如三大段,结果文章中也出现了一些论据、观点,但那是套作;或者改写名篇名作梗概,穿靴戴帽,改头换面。
笔者有一年参加高考阅卷,有个考生套用欧·亨利的名篇《最后一片常青藤叶》的故事情节,写了一篇小说,情节几乎雷同,只是换了背景换了主角名字。结果可想而知——及格边缘。
照抄作文材料
切记,这是高考作文的最大忌讳!把它放在了最后一点!
揪出抄试卷材料这种投机行为,是阅卷老师最首要的任务。阅卷老师看得准不准是欣赏能力问题,能否看到考生抄袭原卷材料则是态度问题。或者说,某篇文章内容评多少分,是见仁见智的,但抄袭材料,是应当人神共鉴的。笔者有一年参加高考原卷,某阅卷老师因为没发现学生照抄材料,还给了40分以上,被阅卷组请去办公室喝茶,为嘛?看卷不认真啊!
一般而言,阅卷老师第一天是试评,要求把全套试卷通览一遍,包括各类文本阅读和病句成语题。有的考生不够800字,就东拼西凑,照抄文本阅读的内容,有的更“高明”,采用串联式抄袭,这个题目抄30字,那个题目抄20字。阅卷老师要有火眼金睛,一眼判断考生是否抄袭了试卷内容,一旦发现,决不轻饶!
此外还有如写武林江湖,魔幻科幻,盲目创新,字数不够等等情况,都可能是大面积失分原因,这里不做简介。但是以上十二种情况是考场作文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在平时的备考中应引起学生的注意,要不在考场上,那真的是“作死”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