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和教学中燃烧自己

2020年10月23日 浏览:

——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机电技术及信息化专家徐小力

科技兴、国家兴。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性作用、革命性影响,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格局演变的逻辑关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它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国家实力,外化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历史辉煌和近代西方的崛起,都能印证这一真理。我国自“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以百倍的努力实践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祖国奉献着力量。在机械电子工程及信息化技术领域,有这样一位学者,他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机电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徐小力教授。

科研创新 永不止步

1951年出生的徐小力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先后获得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原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贵州大学等单位聘为博士生导师。他曾赴欧美日澳等学习、研究和交流,系日本福井大学客座教授。

谈及自己当年的学习生活,徐教授笑称:“那时候条件太艰苦了,吃饭要凭票,一周能吃上一次油条就是神仙般的生活。”年轻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使他深刻认识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科教才能兴国的硬道理。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求知欲,他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进取、努力创新,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及学科发展。

徐小力长期从事机电技术及信息化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趋势预测与科学维护技术,现代测控技术研发及信息平台构建等。这些技术是由机械电子等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也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电技术及信息化领域,徐小力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等六十余项,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九十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通过多年“产学研用”相结合,徐小力教授的众多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制造业、信息产业、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世界遗产保护等有关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许多领域,成果在提高应用对象信息化水平、机电系统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如主持完成了多类机电装备早期故障预报技术研发,建立百余个案例库、图谱库、档案库及知识库,开发系列监测产品及远程在线监测中心,应用于大型制造企业万余台设备风险预警及预知维修管理,应用于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及示范系统,保障高端及关键装备高效、稳定运行。如主持完成了多品种测控系统研发平台及国际共享平台构建,构建可重构集成研发平台,为高技术、多品种及小批量测控系统研发提供技术手段,服务于制造业、仪器仪表及社会文化等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及国际合作构建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服务于抢救及传承世界遗产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等。

有学网公慧西软-技途广300271d4优东司e3fab123智科升限件元 众多的科研成果带给徐小力诸多奖项,在徐小力主持完成的“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中,他提出了面向仪器的柔性研发系统的理念,提出了可兼容、可扩展、可升级的现代仪器研发平台柔性化设计思想,对现代机电设备智能化监测分析的核心技术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完成了仪器系统的创新设计,该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得的奖项还有: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中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际科技创新展览奖等合计二十余项。早在1996年,原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科技专家”称号,1996年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UNTIPS)授予他“发明创新科技之星”,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徐小力教授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在机电技术领域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探索着。2005年度他被评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008年度获得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2010年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2015年度入选“北京学者”、“科学中国人年度(2015)人物”;2016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高创计划)杰出人才”、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2018年度评为“中国设备管理创新杰出人物”等。

另外,除了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长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徐小力教授还担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安全生产领域学科带头人等,还担任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主编、《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主编等。

他的社会兼职包括了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安全生产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

近年来,徐教授热心组织及参与了本研究领域相关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学术公益活动,他负责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系列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等,为业界人士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提供了沟通平台。他将自己的技术与业界相关技术相互交流,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为该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徐小力教授也不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诸笔端。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的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JOURNALOFPHYSICS(UK)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五百余篇(部),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百余篇,部分论文他引千余次,为该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创新性及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谆谆善诱 诲人不倦

21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徐小力教授从事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工作20余年,以德育人,甘为人梯,开拓创新。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徐小力教授不仅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学科建设及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颇有心得。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自己的所学倾囊授予自己的学生,已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新人才。他负责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建设,带领学科团队不断创新,努力攀登着科学高峰,由他负责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北京市教委第一批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第一批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在教学中,他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注重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调动和增强他们的热情和信心。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大庆油田现场进行实践活动,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活动房内,尽管屋舍简陋、粗茶淡饭、交通不便,但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用严谨奉献的态度进行学习研究,收获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和人生经历。

广300271d4有术网西技a62e件途学学软量限科升东7bf2方92eeaed1eacc-元公优司e3fab123智40aa988b高慧西b3b3学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充足的实验条件,他将进行科研和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他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让学生的未来之路更为顺畅。他经常自己掏钱帮助学生,如资助多名贫困病困学生完成学业,如有些同学因家庭困难买不起材料,他代为购齐等。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只有自己拥有系统、前瞻、完善的学术知识,才能培养出优秀出色的学生”徐小力教授老师说。他对知识充满渴求,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之后,他总是让自己重新回到起点,努力攀登下一个高峰。

“讲台上的徐老师不仅是一位授课老师,更像是一位没有架子的学者,他的科研实践精神诲人不倦,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如此评价徐小力老师。20年的教学生涯,徐教授对学生的热心从未改变。虽然现在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担负着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但他仍然很乐意为学生服务。一直以来,他对学生毕业后的前途和发展非常重视,学生有困难找到他时,他都会尽全力提供帮助,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

“在科研和教学中燃烧自己。”这是徐小力教授的人生格言。“看到学生有成绩我自己也高兴”一句朴实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徐老师献身教育的高尚师魂!徐教授认为,一名教师的师德不仅包括奉献自己的时间认真教书,生活中关心学生成长,还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新观念、努力创新。他还说,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诱惑,他希望年轻一代能珍惜大学时光和现在的良好条件,抵住各种不良诱惑,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尽可能用最好的成绩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多年来他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百余名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众多毕业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于2006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8年度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2009年度国家教育部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所属团队评为“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今,徐小力教授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他追求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因为他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拥有话语权,需要我国各条战线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作为其中一员,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徐小力教授一直默默的行走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他用自己的成果说明着一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中,徐小力教授就如同一个造梦者,给自己造梦,给学生造梦,给学校及国家造梦。因为他坚信,有拼搏、有奋斗、有愿景,梦想并不遥远,这也是他对学生最大的期待。

| 作者:徐凯 | 责任编辑: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