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一明二辨三审四查,因果关系类选择题不再丢分!

2021年03月01日 浏览: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欲知如何解此题得分?即四个字——“明,辨,审,查”。

明概念,知题型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理解概念才可下手。何为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结果的选择题。大体上共分为以下两种题型结构

辨原因,排答案

如何辨析这些标志词?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我们经常傻傻分不清楚而理解误判,请跟着小编,重新认识这6个原因概念!

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就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因素,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

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

主要原因:在引起结果发生的诸因素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可理解为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对事件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次要原因:在引起结果发生的诸因素中起非主导和非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相对于主要原因而言的。

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主观原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也就是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

客观原因:则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外在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

审清题,巧用法

辨清题意后,我们要开始抓题目的内在逻辑关系,何为因,何为果?全面分析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保持思路清晰再答题,小编为此给大家介绍两种解因果关系类题目的方法,千万不要走神哦!


时间顺序法

示例

(2010·海南高考)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单命党人势力壮大

时间顺序法——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解题,前者有很大可能是因。

【解析】本题关注国人态度变化的时间,即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不同时间导致的,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说明当时人们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则很少听到“恐声相加”,反而同情、惋惜说明此时人们对清政府抱有的幻想已彻底破灭了,故选B。


理论推理法

示例

(2011·济宁模拟)有学者指出:“解放战争不仅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的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合法地位和军事实力较强

B.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牵制了解放军

C.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落后

D.美国的军事援助并直接出兵干涉

理论的推理法——根据现有的基本理论作判断因与果,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解析】在本题中的因果关系为解放战争的进程曲折与国民政府的地位与实力,地位实力影响战争的曲折性。A项正确:内战是国民政府违背民意而首先挑起的,全国人民反对的是国民党集团,B项表述不正确: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是成功的,战争的结果已经明确了这点,C项表述与实际相反:美国在解放战争初期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但未直接出兵干涉,D项不符合史实。故本题选A项。

查答案,排三项

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反复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其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

一是答非所问者不选

二是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如选项内容与题于是同一层次的,即以结果”解释“结果”

三是因果倒者不选,如:因果关系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作为原因的选项,在时间上后于题干结果的出现这一般表现为因果颠倒。


这就是因果关系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了,你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