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大题的解题秘籍,一文看懂

2022年10月17日 浏览:

法则一 25分大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根据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

解题方法 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题型

特征

回答方向

举例

原因 (背景)类

限定性设间 :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宽泛性设间 :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或国内、国际等方面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Ⅱ,T4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措施 (内容)类

措施类设间 :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内容)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应对)措施等

从材料史实中提取信息,并归纳、辨别、概括答题项

(2017年全国卷Ⅲ,T4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统一

影响 (意义)类

限定性设间 :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景响等宽泛性设间。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影响应从性质、范围、时间上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Ⅰ,T4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特点 (特征)类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 (各自特点)等

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2017年全国卷Ⅱl,T4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异同 (区别)类

求异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不同之处(区别)
求同型 :根据材料×X××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相同点(相似之处)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2017年全国卷Ⅰ,T4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解题方法 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限定语

在时间、空间、条件、程度、角度等方面做了限定,实际上就是对答题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

提示语

指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

中心词

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一般位于答项语的前面

求答项

应回答的内容,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特点、意义、性质等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①内容的关联性。

②材料的断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③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则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分层之后,最后返回问题,根据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法则二 12分开放探究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一般是1个材料、1个设问,分值在12分。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设问:审清答题来源和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读材料:首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信息,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信息等。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和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第三步:扣教材: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和读完材料后,应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第四步:组答案: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即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2)两个原则:第一,答案在按分估点的基础上“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组织答案,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用“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第二,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答案要点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回答的要点。

法则三 15分选考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一般两问,第一问多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特点;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

(2)考查知识: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材,多以中国的改革尤其古代的改革或人物为主,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如“三农”“民生”“民主政治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等,力图给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3)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

第一步: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第二步: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粗略列出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典题示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方法指导

(1)概括时:要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相关知识罗列要点,注意概括的点要全,面要广。

(2)说明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中与问题紧密相关的解题切入点,然后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运用教材基本原理或知识准确、缜密地组织答案。

(3)简析时:重在“析”,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来源:高中历史

来源: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