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 >正文

语文 |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建构:形态·内涵·结构

2024年11月27日 浏览:

高考语文命题的形态、内容和结构是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手段,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高考语文命题的目标和指向。对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来说,试题设置在考查内容、考查形式、考查结构方面都有新的变化。下面,小编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形态、内涵、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01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形态

小编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呈现出深层阅读转变的形态特征,体现出以“文本与设问”为载体、以“理解与阐释”为核心、以“辩证与批判”为特征的形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对新时代高考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1.文本选择与考查形式:阅读理解的基本载体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考查,其命题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也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特点。一方面,文本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文本内容的客观性和知识的科学性,还应考虑与不同板块文本之间、试题之间是否存在重合性,避免考点的重复命制。另一方面,在客观题选项设置完成后,还应考虑主观题设问方式是否会对学生的答题产生干扰。潘彤老师在《注重层进·强化意识·辨别陷阱———论述类文本备考探略》一文中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考查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概括、分析转述的能力”。

2.理解与阐释:阅读理解的核心任务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核心任务是理解与阐释,即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理解与阐释。

从语料的选择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论述类文本中的典型语料,这些语料一般是“社会热点”“科技前沿”“文化经典”等主题鲜明、分析透彻的话题,而这些话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考查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理解与阐释。比如,2024年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宋伟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一文,文章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及其实现路径。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对文章内容(第1题)、论证方法(第2题)和语境推断(第3题)等方面的考查。

简而言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需要通过分析句子与段落结构、理解作者观点态度、辨析关键信息、分析语言表达方式等来实现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考查,更侧重对学生理解与阐释能力的考查。

3.辩证与批判:阅读理解的关键要求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辩证与批判”,指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在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进行分析和反思。“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4题要求分析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对论述类文本内容进行理解;第5题要求联系生活谈文本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对材料中观点进行分析与反思。

02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内涵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素养空间的内涵主要指试题考查内容所体现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语文学科特有的语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深度理解、创新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

1.独立思考能力

司根b727科方限件元广东-网学优b13e有公途慧软技3b7bb063升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注重考查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思维能力,其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上。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4题:“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学生在答题时不仅要找出题干所说的“设问句和反问句”,还要思考其在文本中的“论证效果”。设问句和反问句在文本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修辞上的技巧,更深层次地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这类题目旨在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文字阅读,深入文本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说理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引导关注论证过程

命题者通过提出“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内容理解转向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关注。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信息,还要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设问句和反问句来表达观点,进而理解这些句式在论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促进批判性思维生成

从语用功能的层面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一般带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如何加强论证的,能否引发读者共鸣,能否强化论点,或是引导读者思考并得出预期结论等。

(3)深化对论证逻辑的理解

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论证逻辑。学生需要思考这些句式在论证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比如,是如何承上启下、如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如何巧妙地引出下文的。这样的分析过程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严谨的逻辑思维框架。

2.深度理解

深度理解指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使用的语言、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等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度分析和评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中的深度理解,表现为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对文本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而非简单的复述或照搬原文。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5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充分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深度理解要求,即学生对文本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

首先,试题强调了对《论持久战》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这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还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战略思维和方法论。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其次,试题突出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长远眼光和把握格局的能力,能够从复杂多变的局势中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试题还体现了对实践应用的关注。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论持久战》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政治军事著作,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思考,探讨如何将《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思维和方法论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创新精神

论述类文本阅读从文本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设置要能反映出一定的创新精神。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5题: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该题目设计巧妙,旨在通过具体而富有争议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和创造性表达,从而考查其创新精神。

有方网慧40aa446d广612f科方公法软eeb2527b根元ba6e优b13e东技3b7bb063-升学习上件限途司根b727

(1)问题设定的多维性

以上题为例,题目没有直接给出对“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植入病毒”这一现象的明确判断或立场,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这种开放式的试题允许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答案的非唯一性

由于问题设定的多维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经验和价值观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可能涵盖了从严厉谴责到理性分析,从个人反思到社会建议等多个层面。答案的非唯一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体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尊重和鼓励。

(3)激发创造性思考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学生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分析其原因、预测其后果,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建议。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从而在实践中激发创造性思考。

(4)鼓励个性化表达

命题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经历和观点来组织语言、构建论证,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答案。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元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土壤。

03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结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结构指试题设计时所涉及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各种能力和知识点,以及这些能力和知识点如何协调、整合以评价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征,旨在全面评价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念。

1.文本空间:命题文本的复合结构

“复合文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复合文本阅读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通过设置多维空间,将同一文本、不同文本进行复合,使试题能够通过多维空间考查学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理解与阐释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是命题采用复合文本形式。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中既有对单篇文本的考查,又有对复合文本的考查;既考查学生对某一观点、某一现象或某一理论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不同文本之间相互交织。在复合文本结构下,同一题目往往可以同时考查多篇文章。仍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为例,分别考查了《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两篇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试题主要通过毛泽东论持久战相关理论问题及相关论述,多层次、多维度地考查学生对某一观点或理论的理解与阐释能力。

在复合文本结构下,学生需要将不同文章内容之间相互支撑起来,使自己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一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契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思维空间:命题思维的进阶结构

科方1a16fe99升a0bd网学习上-慧40aa446d心有方途214adc59限根软eeb2527b根bd13优b13e6e3e5fe1件元ba6e智b95c东技3b7bb063心司根b727方得广612fb533公法

在思维空间结构的设计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1)批判性思维能力

王勤龙老师在《变与不变:论述类文本试题解析及应对策略———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为中心》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表达涉及解释、分析、评估、推论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创新性方法的提出。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批判性分析能力。试题要求学生不仅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的合理性,包括识别论证中的假设和前提,评估证据的充分性以及论点的逻辑严密性。比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2题C项:“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该选项误解了原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张的对比旨在揭示共同财产原则的优势。

(2)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思维能力。试题设计结合文章内容,考查学生能否通过逻辑推理串联文章内容,形成一种合理的推论或结论。这包括从给定的信息中推导隐含意义,以及在多个论点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逻辑上的前后呼应。比如,2024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当从地区和双边逐步推广至全球,这样才更有可行性。”该选项错误地提出了构建顺序的假设,原文并未提及这一“可行性”。

(3)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不仅是对单一材料的理解,还包括如何将文章与现实生活、历史背景或其他文本材料关联起来,展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5题,学生不仅要理解《论持久战》的核心观点,还要将这些观点与当前或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这种关联考查了学生能否将历史文本的信息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展示了综合利用历史与现实知识的分析能力,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和解读问题。

3.文化空间:文化具身的认识结构

在文化空间结构的设计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体现了对学生跨文化理解与文化的具身性的考查。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学生理解和处理与文化相关内容的能力的挑战。

(1)文化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涉及广泛的文化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试题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本所述的文化现象,还需要对其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有一定的了解。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3题D项: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本题涉及原文中“流动视角”这一文化知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掌握的相应知识,更全面地理解《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的内容以及命题文本内容,呈现这一文化知识适用的广度。

(2)文化观点的比较与对话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化观点考查学生的文化比较能力。试题可能会提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对同一主题的看法,要求学生比较这些观点的异同,进而讨论各自的文化立场和影响因素。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5题: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升a0bd径慧40aa446d心a4a762a6元ba6e智b95c途214adc59优b13e6e3e5fe1高网e3fe科方1a16fe9999ee有方-软eeb2527b根bd13件学习上东司根b727方得技3b7bb063心公法广612fb533法限根

嵇康和顾恺之虽然生活在不同时期,但是通过评论“诗歌艺术和绘画功能的区别”形成了一种跨时空的文化交流。这种比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促进了对不同形式文化价值的尊重和理解。

(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鼓励学生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一般涉及讨论某一文化遗产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或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表达中。这类题目考查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了对学生文化敏感度和创造力的双重考查。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4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旨在强调待人以诚、互相尊重的道德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同时,这一理念不仅在个人层面得到应用,还在国际关系中得到广泛认可。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创新应用。

综上所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素养空间结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认知能力、文化理解和价值判断,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测试,更是对其综合素养的考查。这种试题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教学考试》杂志2024年语文第6期

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