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尤其是饮食方面。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三伏天的饮食注意事项。
01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的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口气重、口干舌燥等,故这段日子也被称为“苦夏”。
入伏后的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累积,所以会一天比一天热,依次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时天气就最热。
此外,岭南夏天多雨水,空气湿度比较大,水的热容量要比相对干燥的空气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使天气晴朗少云,更有利于阳光照射大地,地面直接受到阳光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02 三伏天适合吃什么?
重在健脾祛湿
中医根据五行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
长夏主要是指农历六月,涵盖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基本处于“长夏”阶段。长夏对应于五脏中的脾脏,五行属土,湿气当令。
脾主运化水湿,然水湿又容易困脾,影响脾的运化,进而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三伏天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湿。简单而言,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健脾祛湿的食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玉米、鲫鱼等。
兼以清心泻火
此外,三伏天包含于夏季中,夏季对应于五脏中心脏,五行属火,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因此三伏天饮食还需注意清心泻火。心火旺常有口舌生疮、易烦易怒、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小便黄、舌尖红或者有芒刺等症状。
清心泻火的食物有:新鲜莲子、莲心、苦瓜、百合、绿茶、苦丁茶、龟苓膏等。
辅以解暑生津益气
夏季暑热当令,尤其是三伏天火热至极,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故三伏天饮食还需兼顾解暑生津和补气,一般来说感受暑热伤津常会出现身热、躁动、头痛、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小便少、大便燥结、舌红少苔或者苔干等症。
而伤津严重可导致气随津脱,出现气虚时常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手脚无力、精神萎靡等症。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麦冬、桃子、李子、杨梅、甘蔗、猕猴桃、西瓜、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蓝、海带、鸭肉、酸梅汤(由适量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样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饮(鸭梨、马蹄、莲藕、鲜芦根、麦冬这五种食材榨汁而成)等。
补气的食物有:党参、黄芪、人参、西洋参、糯米、鸡肉、牛肉等。
适时散寒祛湿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让相当一部分免于经历“苦夏”,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空调房,喝着夏日凉茶或者冷饮,不禁让人产生这个夏天也不那么热的错觉。这部分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容易出现恶心欲呕、关节冷痛、腹痛、腹胀、腹泻、舌质淡白苔厚腻等症状。
散寒祛湿的食物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姜、葱、蒜等。
03 三伏天饮食禁忌
少食冰冷
-司有技法限慧东学2db7上网9be922ed科费软effc元公件学升4c31途优b8e358d5术9d10ced3广
三伏天应少食冰冷。中医认为,三伏天的伏字有“阳盛于外,阴伏于内”的意思,说的便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也藏于人体之内。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三伏天期间大自然的阳气充足,有利于寒冬伏藏于体内的寒湿邪气排出体外,轻者只要期间不食冷饮或冰冻之物体内的顽固寒湿邪气也能好个大半。若此期间不戒口,可加重体内寒湿之气,到秋冬逐渐发作。过食冰冷也容易让寒湿之邪直接损伤脾胃,加重岭南夏天的大多数人体常态——脾虚湿盛。
少吃肥甘厚腻
在热极夹湿的三伏天里,过食肥甘厚腻容易滋生痰湿内热,无疑是火上浇油,很容易发生湿温疾病,常见湿疹、腹泻、口臭、大便黏腻臭晦、肛门灼热、小便黄且有异味、舌红苔黄腻等。故像肥肉、奶茶、啤酒、烧烤等能免则免。
不宜过于清淡
南方素有“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的说法,虽说三伏天期间建议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但是不宜吃得太“素”,因为三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的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出汗多,代谢快,消耗大,所以要适当补充营养食物如:鸡肉、鸭肉、鱼肉、猪肉、蛋类等,以满足三伏天人体高代谢需要。
切忌吃饱就睡
三伏天高温耗气,有气虚血旺的特点。很多人中午一吃完饭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气都集中到脾胃运化水谷去了,切忌刚吃完饭就马上躺下午睡,一来不利于消化,二来容易导致胃食管返流,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编辑:小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