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致力于打造大数据产业智库

2015年12月03日 浏览:


身处大数据时代,您是否想象过,一张智能“电力地图”,监测着全市乃至全国用电需求?您是否想象过,“遥感术”走进现实,预知未来极端自然灾害, 让万千民众及时躲过灾害侵袭?您是否想象过,4G刚来,5G又将接踵而来?随着海量数据爆发式的增长,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将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这样一群大数据“魔法师”正致力于这些神奇的工作。  

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探索数据科学前沿的各界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聚一堂,畅谈 当前形势下大数据的热点、机遇与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梅宏在成立仪式上致辞,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邱才明特聘教授做主题报告, 来自国家电网、中国联通、华为、同济大学、上海气象局及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领域专家做了主题报告并展开研讨。该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 的大数据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基地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大数据产业智库,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传感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获取数据量正以爆炸式方式迅猛增长,信息本身已不再稀缺。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 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面对这些海量且急剧猛增的信息资产,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应对,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是一个金矿,但金矿的挖掘更需要利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基础是经典概率统计理论,其特征是在一维、二维这样的低维空间上对数据进行处 理。而现实世界是一个多维空间,电影“星际穿越”给我们描述了这个多维的世界,很多高维空间上能做到的操作在低维空间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为何有网友边看 电影边发微信朋友圈:“黑洞潮汐”是个啥啊?  

我们用相机拍照时,照片只是被拍物体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很多细节被掩盖了,而“三维照相”的出现将能呈现更多的立体细节。面对天生就是高维 的大数据,传统直接“拍照片”式的低维数据处理方式,虽然节省了数据量和处理能力,但损失掉大量细节,甚至会产生诸如虚假相关这样的错误信息。  

大数据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统计的数据处理方法上,即从高维空间去剖析对象,从而能更清晰、更高效地处理大数据。该领域的研究算法起源于二战时对 原子弹核裂变的计算研究,经过诺贝尔奖获得者Wignar的推动,成为数学界和工程界的热点。当今被称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天才”、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 奖”获得者,澳籍华人陶哲轩教授的主攻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高维统计理论,近年来由于大数据需求的不断扩大,该方向的数学理论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以高维统计理论、大规模随机矩阵理论为数学理论基础,探索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大数 据问题。根据大数据分析算法,交大科研人员将原本就在高维空间的数据仍然放在高维空间,通过现代数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在茫茫数据中,按照数据本身的规 律,挖掘出最本质的信息。数据分析算法的基础不再是“平面乡村小路”而是变成“立体高架道路”,这些方法的研究,将对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  

依托高维大数据分析算法理论,上海交通大学电院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大数据智能电网应用、大数据遥感应用、大数据通讯与网络应和大数据位置服务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