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提出与演进
1.问题的提出
通常认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西方碰撞过程中的首次国际战争,是使中国社会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战争,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性质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变,开始步入近代社会。由此,“中国近代化”问题出现。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它是在外力冲击作用下发生的。
2.近代前期的演进
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为起步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思想近代化也拉开帷幕。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为整体发展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思想近代化深入发展,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东优741a网秀有科途点限得-元件慧8af7技44df学点64b891be升8f9145bc习司上软广公
二“中国近代化”问题考查视角概述
“中国近代化”问题的考查视角是多维度的,常见的是外交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思想近代化、政治近代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整理如下:
1.外交近代化——由宗藩朝贡体系到条约外交体系
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发生变化,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带有外部世界强力植入中国内部的特征,变化也从与外国人接触最密切的领域开始。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认为,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它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段;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三十年中,通商口岸成为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心城市;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三十年中,主要通过商埠向外扩散的外国影响像滚滚洪流,大大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及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 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清政府对新的条约关系的认识和应对,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醒的过程,在遭受一系列挫败之后,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外交。外交机构随之逐步近代化,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初清政府开始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机构;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以列强在华特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外条约关系对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形成过程与评价
过程: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基本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重大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更为完备。
评价: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促使华夷秩序解体;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
2.经济近代化——由农耕经济到工业经济,由自给自足到融入世界
慧8af7方学点64b891be公件升8f9145bc习网秀途点优741a技44df9f31-b149法广限得东软司上元有科
(1)工业化准备阶段(1840—186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和工业进入中国。
(2)工业化起步阶段(1860—1894年)。洋务运动时期,器物近代化阶段,洋务派主导官僚资本和工业的发展,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
(3)工业化调整阶段(1895—1911年)。民办工业的发展。
(4)局部工业化阶段(1912—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在此期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思想近代化——由“天朝上国”、华夷观念到民主科学思想、民族主义兴起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造成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1)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质疑传统制度和放眼世界的新思想萌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体西用”思想与“以夷变夏”观念以及早期维新思想出现。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思想文化领域。
有学学点64b891be优741a升8f9145bc习限得司上广件网秀途点b1f10128软术东元技44df9f31-b149法公4cf3科慧8af7方
(3)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传播,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尝试民主共和。
(5)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近代化的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过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行政机构逐渐被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的行政机构取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进一步完善。
5.社会生活近代化——从传统到现代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此后,中国出现近代以来第一次留学高潮。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其代表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
三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总论中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的愈早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我们认识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1)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此,解放思想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