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年10月08日 浏览:
2017年高考全国III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术元的网b512途是公有智4d5e升广学东优根bfa3慧量司4fd2科b3498f39e8a4软技限件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

(1)C (2) C(3) B

解析

(1)在A项中“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是必要条件而原文第一段中“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是必要条件;B选项绝对化,原文“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D项中“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和原文“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偷换概念。

(2)选项C“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3) 选项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过度推断,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1)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1)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如果选项中含义条件关系,特别要分清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依然还是必然;使用的对象如何。

(2) 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找出选项和原文的不同之处。举得例子的句子前面一般有举例的目的,不能违背作者的原意。

(3)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句子是否能根据原文推断出来。

易错点

(1)选项D用代词换对象,容易产生错误。

(2)选项B“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容易漏掉产生错误。

(3)选项A“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与原文比对时阅读区分不易,容易产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