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须弄懂的重要考点(一)

2017年11月23日 浏览:


宇宙中的地球

1★考点: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考点: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

原因

外部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光照条件

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自身

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


3★考点: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4★考点: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5★考点: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6★考点: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

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1)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南左北右)

(2)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3)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

7★考点: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23°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8★考点: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9★考点: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越低。

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10★考点: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花岗岩

玄武岩

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11★考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2)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

褶皱

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3)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

断层构造

岩层运动

形成地貌

我国对应的地貌

地垒

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低

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

相对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