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
【时间】 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具体特征及史实】
时期 |
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 |
大危机和二战(1929-1945) |
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50年代初) |
经济 |
(1)社会主义:苏俄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从 战后 经济恢复 和发展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资本主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GATT)。 |
政治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 (1)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建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w.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
1、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 2、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制。 英法绥靖政策, 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二战爆发 (1939-1945) |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
文化 |
①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② 现代 艺术 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苦;现代主义美术,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社会主义文学成就辉煌;③影视艺术 产生 发展: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有声、彩色电影分别问世;1925电视的发明(贝尔德),1929年,英国播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
第二阶段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 : 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时间】 1945-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总体特征】 两极格局、冷战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具体特征及史实】
分期 |
五十至七十年代初 |
七十至八十年代 |
九十年代以来 |
经济 |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2、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逐渐陷入困境, 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改革最终失败。 3、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 |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 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
政治 |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争危险与平衡并存 :雅尔塔体制、 ①美苏冷战:A.杜鲁门主义 ←→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华约、柏林危机)B.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②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中--80年代末)(自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至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束)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 亚非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第三世界兴起 |
1、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出现: A.因素: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美苏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 B.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经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70年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国内政局失控。 |
1、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2、 世界局势趋向缓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政治格局:“一超多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②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明显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
文化 |
①文艺: 现代主义更加色彩纷呈①文学:荒诞派戏剧;②艺术:猫王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 20世纪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主义美术 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 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 |
中西方历史对比
近代史部分(概述)
概览 |
中 国 |
世 界 |
特征 |
工业文明撞击下的近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奋起 |
血与火的征服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篇 |
表现 |
政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政冶:资本主义政冶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经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
思想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
思想文化:近代以来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多姿多彩的艺术 |
表1:15——18世纪 (工场手工业时期) 中西对比
项目 |
西方 |
中国 |
特征 |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
表现 |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政治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文化 :掀起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外 :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殖。 |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体。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文化 :推行文化专制,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外交 :由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
重大历史史实 |
政治: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治制度的建立,北美大陆新体制,法国大革命。 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天文学革命,经典力学。 外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
明清时期经济:全面高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政治:专制皇权的强化(内阁、军机处)。 文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本》、《农》。 外交:海禁、闭关政策的推行。 |
表2:18世纪的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中西对比
|
西方 |
中国 |
特征 |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加深 |
表现 |
经济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政治 :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文化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浪潮。(思想界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对外 :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政治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推行洋务运动;人民掀起太平天国等革命斗争。 文化 :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 外交 :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 :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征。 |
重大历史史实 |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近代体制的建立,德国王朝统一战争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法国政治制度最终建立。 文化:亚当·斯密《国富论》;《共产党宣言》;达尔文与进化论,瓦特与蒸汽机;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拜、雪、巴、托); 古典音乐(贝),印象派音乐与绘画。 对外: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化: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 生活:新潮冲击下交通、通讯等社会生活变化。 |
表3: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西对比)
|
西方 |
中国 |
特征 |
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到来。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 |
表现 |
经济 :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政治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民主与专制两种类型。 文化 :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对外 :世界瓜分完毕 |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 :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人民继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 文化 :资产阶级维新、命思想形成,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社会生活 :继续近代化 |
重大历史史实 |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体制逐步成熟,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文化:爱迪生与电的应用,印象派绘画与音乐(德)。 |
政治: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民掀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当政者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文化: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 |
表4:1914年——1927年的世界与中国
|
世界 |
中国 |
特 征 |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一战;人类社会开始现代历史。 |
民主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 |
表 现 |
经济 :在战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治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文化 :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 对外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酝酿欧洲安全《非战公约》的签订(1928年)。 |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政治 :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人民继续斗争 文化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外交: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
重大历史史实 |
政治:一战和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文化:现代艺术兴起,电影和电视, |
政治: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当政者从北洋军阀政府到南方革命政府 经济:一战前夕和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文化:新文化运动 |
表5:1927年——1945年的世界与中国
|
世界 |
中国 |
特征 |
资本主义世界由战后的相对稳定到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向动荡而爆发二战;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 |
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 |
表现 |
经济 :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苏联放弃新经济政策,推行计划经济,建立斯大林模式。 政治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分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文化 :艺术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对外:英法绥靖政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爆发。 |
经济:官僚资本形成,日伪政权对沦陷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日益萎缩。 政治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开始。 文化 :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重大历史史实 |
经济:资本主义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文化:电影和电视。 对外:英法绥靖政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爆发。 |
政治: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当政者为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 |
表6:1945年至70年代末的世界与中国
|
世界 |
中国 |
特征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逐渐陷入困境(东欧、苏联)。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开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
表现 |
经济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进入黄金时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 政治 :国家职能变化;德日意政治民主化改革; 文化 :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对外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世界多极化发展。 |
(相应内容见补充表格) |
重大历史史实 |
对外:尔塔体系的建立,美苏争霸; 政治:三世界兴起 经济: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文化:爱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提出。 |
|
表7:80年代以来
|
世界 |
中国 |
特征 |
世界处于新旧格局的过渡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
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
表现 |
经济 :各国在调整后,相继走出困境,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政治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 对外 :世界多极化趋势,近期一超多强 。 |
经济 :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政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文化 :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外交: 推进全面开放,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
重大历史史实 |
外交:跨世纪的国际格局。 政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文化: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法制建设系列成就。 文化:计算机,神州号飞船,科学与艺术。 外交: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补充表格:新中国知识线索
项目 |
|
政治 |
经济 |
思想、文化、科技 |
外交 |
|
1949 ┃ 1956年 |
过渡时期 |
特征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 |
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 |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
新中国初期的建交高潮 |
史实 |
新政协召开,54年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赎买政策、论十大关系、八大
|
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重大国际会议 |
||
1956 ┃ 1966年 |
十年建设 |
特征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调动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
|
|
史实 |
反右扩大化,人大、政协趋于停顿。 |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双百方针,两弹爆炸成功 |
|
||
1966 ┃ 1976年 |
文革时期 |
特征 |
民主法制建设严重倒退 |
经济浩劫 |
百花凋零; |
开创外交新局面 |
史实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
重大倒退 |
东方红—1号; “杂交水稻之父” |
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日邦交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