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认识论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件根4ca9限东广网科beee费量途技升8ddfae7d软学西公976a元有-慧学优司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个理由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限网学西广司东4960科beee费量公976a8f05e161dc9389ff889a软元技秀慧学智有件根4ca9高-法优升8ddfae7d9b11途
【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三、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又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或超越其特定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认识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