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方式演变过程:
●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①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②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法:
(1)春秋战国:已经使用垄作法。
(2)西汉:①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②赵过推行代田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至今沿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杰出农书。
(4)宋元:元朝王祯的《农书》
(5)明清: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培育新品种、引进高产农作物、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出现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综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的耕作方式为:千耦其耘(商周大规模工具简单集体行动),个体农耕(古代主体)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
(1)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工具:曹魏时改制了翻车,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 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概述:(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春秋战国开始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4)井田制特点: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5)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件2337d82a元限技网8230fec6东途科cb5ae728升方司公有优软-广学得慧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概述:[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
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 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3.土地兼并的危害:
(1)发展历程:战国地主土地主要有三个来源:贵族占有公田、军功授田、购买;西汉土地买卖成为主要途径,汉武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兼并更加激烈;明清时期通过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2)影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①税收减少;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3)政府对策: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的均田令,按性别年龄分配土地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有件2337d82a元eea3点-学得上升方49f9公东慧a585限的司技广网8230fec6优软科cb5ae728途
2.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
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④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灾荒瘟疫
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3.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注意:
1.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基本精神不变。均田制能够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呢?
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均田制的实行是有前提的,就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随着土地兼并的继续进行,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就无法实行下去了。
2.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制: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交给地主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
租佃制出现的原因:土地兼并。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
3.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经济关系。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4.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
知识拓展:
1、 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历朝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①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
④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