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
【概述】
什么叫资本主义萌芽?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幼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曾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资本同时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的起点。”“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劳动者——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劳动者——来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时候……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资本主义是由商品生产和使用雇佣劳动决定的。”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作用
2、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巨变
3、农业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
(1)生产技术的进步;
(2)社会分工的扩大;
(3)经济结构的巨变;
(4)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5)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兴起;
(6)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14、15世纪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德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几种形式
(1)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是指以雇佣关系为基础和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G—W—G’(G-货币;W-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获得更多的货币,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
一般商品生产的特点:W—G—W,卖出商品获得货币,再购买商品。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产生
①手工业生产领域:富裕作坊主成为资本家;帮工、学徒和破产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②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人成为包买主;小生产者成为雇佣工人。
③农村:富裕农民、封建领主成为农业资本家;破产农民沦为雇佣工人。
(15、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地主的主要形式已是货币地租)
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接替和市场的扩大。商人成为包买主,最初采用低价预购的小生产者产品;后来将原料分配给小生产者,要他们按时按质交货,付给他们酬金;最后又将分散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生产,形成了新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4、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工场手工业在欧洲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时间:开始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广5f44件途4dce慧学有司技心学元4d18是科限得公软af30东-升优8339网
2.明代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物质基础。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在明代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方面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另一方面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这样才有可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才会出现与封建生产关系不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4、表现:发展缓慢: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面对民间产业日益显著的发展,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清初,在抑兼并的借口下,限制民间丝织业发展,如限制规模、缴纳税金、政府批准等。
①明清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的改进,丰富了产品种类,分工细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提高了手工业品的产量。这些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②明清手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一部分富裕的作坊主成为早期的资本家,一部分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拥有自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③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清朝的发展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三、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国家有所不同,不但发展缓慢,而且其地区性和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在强大的经济传统压抑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往往夭折中断。明清王朝压制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只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突破,始终处于萌芽的状态。
④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稀疏而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还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
【概述】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
1、起源: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网技心软af30元4d18是-f62d司东慧学c3f76453优8339费件限得费科有公广5f44学升b2e2途4dce
2、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原因:
A. 经济原因: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商业能够获得比农业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流亡他乡,成为所谓“末技游食之民”,这样对封建统治不利。
B. 政治原因:
(1)维护专制注意国家政治的需要。
(2)重农有利于安定人心,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流徙,这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3)商人经济实力强大,会以财力同朝廷抗衡。
C. 思想原因:
(1)法家重农抑商思想,如商鞅变法。
(2)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如《吕氏春秋》。
4.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5.重农表现:
a农业是国家的本业, 而工商业是末业;
b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c面对工商业比农业得利多、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的情况,主张采取措施,使百姓回归农业。
6、抑商表现:
(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民营商业范围;制定歧视商人的规定,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对民营手工业以低价强迫生产和强制压价收买,严重阻碍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对民营手工业加征重税)
(1)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车乘车。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直到唐代,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继续实行。
(4)商人实际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在社会上遭鄙视,在政治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到宋代才开始转变。
(5)对商人征收重税: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7、影响:
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
①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海禁政策】
东优8339费慧学c3f76453fda3e4bb是科24ce公技心径智途4dce的习f404限得费广5f44cfb9a32c升b2e2软af30有件4551元4d18是学网-f62d智司
【概述】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已有很大的发展。明代初期,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官方贸易。但是,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如明太祖派郑和下西洋时,也与海外各国广泛开展官方贸易。倭寇之患消除后,明政府重新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
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清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设立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四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1、原因:
(1)经济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开放性不足。
(2)政治原因:明清时代,中国开始衰弱,受到外国侵略,海禁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入侵;明清时期,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沿海常有反抗力量活动。
(3)思想原因: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儒家的夷夏观,朝贡思想。
2、实质: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体制。
3、概念: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状况:
A. 明朝: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藩禁令。
(2)明代中后期包括清朝一些时候,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即所谓“弛禁”。
B. 清朝:(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1)顺治年间,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
(2)弛禁: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3)乾隆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允许广东海关一口贸易。
5、影响:
A. 利: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B. 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落后于西方。
拓展:
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