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 >正文

保送北大学霸分享数学学习窍门

2017年02月17日 浏览:

今天,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高一到高三,数学是我花时间最多的科目,几乎占据了我整个学习时间的50%。原因在于,无论学文学理,数学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高中数学五本必修加三本选修的课程体系使得要想能够扎实学好,必须下苦功夫才行。我建议现在处于高一的同学,一定要从基础处就扎实学好,对难度高、内容多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只有熟才能生巧。

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说,高中的数学和初中有很大的跨度,听不懂、不会做题、考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曾经在高中的第一次数学考试中只考了60分(满分100分),但我在之后依然成为了班上数学最好的几个同学之一,这充分地说明,刚入学所面临的困境都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到接下来3年的数学学习。

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非常的明显的体验是,明明投入到数学中的时间非常多,成绩进步却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是原地踏步。但是经验表明,随着逐步对高中数学节奏和方法的适应,只要一直努力一直投入,一定会在某一阶段实现数学的突飞猛进。每个人的适应期长短不一,我是一个适应能力不强的人,所以几乎花了一整个学期才完全适应过来。

在这段艰难的适应期,大家可能会觉得数学课很难听懂,或者作业的灵活程度很高,这些困难有时候依靠自己很难完全解决,所以可以寻求老师和班上同学的帮助,多与他们聊天多听取建议,这样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在高一上学期尽快地找到自己的高中学习节奏。

在高一高二阶段,我使用的数学复习方法是“预习+上课+课后练习+错题本”,看似有些繁琐,但是却保证了我高中扎实的数学基础。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由于不适应高中课程,在高一上学期我很难在课上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所以我会在每一节课上课前把该课的课本和教辅看一遍。

我所用的教辅是《疯狂600提分笔记》,预习的任务就是在看完课本之后,把教辅的知识点过一遍,每预习一个知识点,就把其对应的例题和变式做了。如果有某个知识或者题型搞不清楚,画上问号,这就成了我第二天的数学课的听课重点。这样的预习方式大大减少了我第二天上课所要消化的内容,而且形成了自己听课的重点,效率大大增加。

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在用此方法的时候,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预习到70%左右即可,不要像完全自学一样全部通透,不懂的把它留下来即可。这样的弊端在于:第一,当老师在讲课时,你面对自己已经懂了的知识难免走神,也许就忽略了老师上课强调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所以也许花了功夫却得不偿失;

第二,在上课前完全自学通透是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的,然而高中是一个学业繁重、时间紧张的阶段,太多的精力耗费会使预习的习惯难以坚持下去,也会影响到其他科目的正常学习。

课后练习是真正领会数学知识的环节。高中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你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一道题也不会做。这是因为高中数学在题型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就是课后练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切勿因为听课毫无压力而产生了自满之心,从而懈怠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功课高中数学的灵活性呢?

第一,自主做题,千万不要将答案放在一方边看边做。

一般情况下,答案是非常容易看懂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不会做呢?大家这时心里的弹幕是“我怎么没想到这种方法呢”,所以让我们能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想到方法的唯一办法就是独立思考,如果你独立探索出了某一题的解法,以后这类题型你也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不要妄图记答案上提到的解法,因为在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时其实大家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入手的,这样云里雾里的状态应付不了更加灵活的题目呈现方式。

第二,充分发挥答案的价值。

答案不仅仅是用来订正对错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当我们完成练习进行订正的时候,对于不会做的题,要分析答案的思路和解题逻辑;对于耗时过长的题,我们要细看答案的方法是否与我们的相同,如果不同,他的方法会不会更简便一些,那么在下次面对相同题型时借鉴它的做法就能提高我们做题的速度。当完成一切任务之后,还要粗略浏览一遍答案,寻找有没有和自己思路不同的答案,如果有,记录下来借鉴。

我所用的“错题本”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只是记录错题,还包括了:变式、一题多解、解题技巧、分析思路、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难点。

做“错题本”的两个要求是:第一,各个知识点要进行分类,切勿所有的题目都混杂在一起,“函数”的放在一起,“空间几何”的放在一起,用活页本进行分类装订,当有新题时就往对应的专题里面加。

第二,“错题本”中不同内容要有不同颜色和符号,例如对于我来说,一般内容用黑色,注意事项和易错知识点用红色,命题规律和思路分析用蓝色;易错题标正方形,常考题标三角形,难度题标圆形……一定要形成一套自己的颜色、符号语言,这样在复习时才能做到层次分明,先复习常考题,再复习易错题,最后复习难题。其实这也就是做数学笔记的方法。

最后,说一下对待数学考试的备考心态以及时间安排。

当大家经历了三年的高中学习之后,在高考中数学成绩达到120+甚至130+是很容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数学选择题最后一题(5分)、填空题最后一题(5分)和圆锥曲线与导数的压轴问(压轴问一般是8分到10分左右),其他题目都较为基础和容易,所以排除粗心因素外,你应该会做的题应该占有120分左右,而压轴问写出前几部的思路也是比较容易的,所以125分是一个可以追求的难度不大的成绩。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踏实学习、基础扎实的情况下的,所以学习数学一要踏实刻苦,不要有侥幸心理;

然后学会减轻压力,不要太过悲观和紧张,也不要过度钻研偏题、怪题和难题,把基础题型、常考提醒做到100%没问题,高考数学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的。数学一直是我投入时间较大的科目,所以除一部分对数学极具天赋的同学外,建议其他同学在前两年多花精力在数学上,能够为高三腾出更进一步的空间,毕竟依靠高三一年想要恶补数学基本上是很困难的。

另外,考试节奏和考试心态是数学是否能有好成绩的关键。对于标准的高考试卷,建议同学们在40分钟内完成选择、填空,然后在50分钟内完成除圆锥曲线和导数之外的解答题,剩下的30分钟留给这两道大题。

如果你是一个仅有能力把基础、中等题型做好的同学,对压轴题完全没有思路和把握的话,可以适当延长做解答题的时间,留出10分钟来做压轴题的第一小问和做一个小检查即可。

在数学考试中遇到不会解的题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数学很好的人也不例外,所以这时要暗示自己不要在意,后面还有很多可以拿分的题,不要因此慌了神乱了手脚。因为一旦不淡定,思路就容易不清晰,运算也会出错,是十分影响发挥的。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分享有所启发和思考,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攻克这块高地的同时喜欢上数学,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