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屠呦呦走上主席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这位头一次面对公众的科学家并没有露出太多表情。她摘下老花镜,拿起准备好的稿子认真念道:“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呦,中医药学终于以诺贝尔奖之名,让世界为之一动!这既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医药已不再是老祖宗时的“拉斗子”、“抓药”,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制剂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医药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一脉相承,在继承中发展。
-升网技是01c2079e的慧限司411d广有术c2e0高软学西件途东859ffeab4f6c元科aecb公优 学什么?嗅本草之香
“中医典籍早有记载‘青蒿截疟’,屠呦呦老师的成功绝非偶然。”北京中医药大学课堂上,姜艳艳老师正在讲述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在青蒿素发明之前,以西医奎宁为先导的化合物是主要的抗疟药,但以氯喹为代表的这类药物很快产生了耐药性,抗疟似乎走向了死胡同。”通过翻阅古籍,屠呦呦了解到青蒿的抗疟作用,于是另辟蹊径,提取出青蒿素。
北中医中药专业班学生曹南开对“绝非偶然”这四个字深有体会。本科四年,他阅读了大量古籍经典,受益匪浅。其中,《神农本草经》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为此,他曾和老师同学一起“重走神农之路”。当他亲口尝到书中提到的苦参时,不禁连连感叹“真苦”;近距离闻到薄荷的香气,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不掺杂一丝杂质的沁人心脾”。神农的路走过了,曹南开“形色气味识本草”的求医路也开始了。“在学习《药用植物学》时,我们也会上山采药。”曹南开说,学习中医药要有“天然敏感性”,看到一个植物,马上反应出它是什么科属种,哪部分可以用药,功效是什么。“比如益母草,它的植物形态是茎四棱叶对生,属唇形科,全草入药,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
“发现青蒿素,光靠阅读古籍是不够的。”中药化学教授刘斌说,“青蒿不等于青蒿素,青蒿素的提取是实验的关键。”发现青蒿素,屠呦呦的灵感来自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其中,“绞”字不同于中药常用的煎和熬,是否在暗示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通过380多次实验尝试不同方法提取,最终通过冷提的方法得到青蒿素。“学习中医药,既要饱读经典,了解每一种药草的功效,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其功效,二者缺一不可。”
专业发展方向?悟药性之妙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拿来就用的。”当问及屠呦呦老师的教诲时,王满元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作为屠呦呦门下唯一一位博士生,王满元现在主要研究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其他倍半萜类物质的抗疟作用。“屠老师获奖引发了一系列争论。诺贝尔奖应该授予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屠老师是中医代言人还是西医代言人?其实她本人并不关心。”王满元说,屠老师最关心的是“如何让现代科技提高中药的疗效”。
“疗效”这个词也是王满元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上课时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词。对于中医药,社会上有两种极端看法:要么是金科玉律,要么一文不值。科学的中药观是在继承中不断发掘,并加以提高。“没有老祖宗的方子,中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我们学习中药时,不能看见黄连素就以为是黄连。中医药思维很重要。”王满元说,让我国极具优势的中药资源物尽其用,现代科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医大中药专业毕业生宫宁强是“现代与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疗效好”的典型代言人。身在中医药学院的他,以西药研究成果获得首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我们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一名本科生入学后都有一位指导老师,本科阶段即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与临床实践中去。”宫宁强说,在首医大,中西药专业学习是融会贯通的。被中医药思维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他又学习了现代医学、生物学前沿的科研方法与手段,这让他如虎添翼,学业有所建树。
软心技是01c2079e的网东859ffeab4f6c学a3e8途a9e6升元-学西司411d慧广科aecb件fd3e优有术c2e0高34e366fd秀公限
宫宁强举例说,当人体出现某些疾病时,中医会认为是身体内的平衡被破坏了,就会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的特点去调节偏离平衡状态的人体;西医则认为人的身体是一部机器,“哪里坏了修哪里”。中医的宏观、系统性比较强,西医的精确化、指标化适应现代科学要求,各有所长,但面对的都是人的生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究中医药疗效的本质和作用规律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学,妙不可言。”宫宁强相信,中医药学大有可为。
培养模式?“双培、本硕、本博连读”多管齐下
“2015年,我们学校首次招收中医中药双培生。前几天我去北中医新校区探望了他们,大家反映都挺好。”首医大中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慕辛说,学校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对接北中医,培养模式分别为“2.5+2.5”和“2+2”。“培养计划的前半部分让他们好好在中医药大学进行中医药文化、思维的培养与熏陶,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去北中医之前,他们已经拜过本科生导师,导师会通过微信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北中医也把双培生“视如己出”,享受和本校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以及全方位的素质培养、能力锻炼。后期回到首医大,这些双培生又可体会综合性医科大学雄厚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教学力量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基础,为中药现代化发展如虎添翼。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中医一直将为中医药行业培养传承创新人才作为重要使命,继中医专业首创“岐黄国医班”九年制培养模式,今年又在中药专业开办“八年制本博连读班”和“六年制本硕连读班”。中药学院副院长吴清说,“八年制本博连读班”又称“时珍国药班”,为“4+4”模式。其目标是培养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精英人才。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业后,有1年海外学习的机会,学成之后可回到学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本硕连读班”为“4+2”模式,又称“卓越中药师班”,旨在培养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管理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备全程化药学服务能力的中药学高级专业人才。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业后,有1年在行业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教学环节,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学的实践体现。
就业去向?医学领域的新执业药师
说起中药,有些人会联想到“老字号”——同仁堂。耳边响起《大宅门》中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百草厅的熟悉吆喝声“黄芪二两,白芍一钱”。“新时代的执业药师不是你们想象中的‘拉斗子’、‘调剂员’,要能够对消费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并审核处方的合理性。”北中医中药炮制专业教授李向日强调,除了传统中医科室及医院,老字号里也需要新的执业药师。
“医药要两条腿走路。国家在培养执业医师时也在关注执业药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张冰是中医国家级中药教学团队带头人。她说,执业药师的任务是协助执业医师,共同为病人的用药安全负责。“比如医生方子里有麻黄,药师就要审查、判断病人的症状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张冰说,风热感冒就不适宜用麻黄,药师同时要进行药物配伍,高血压患者不宜直接使用麻黄。“这一个‘审’字,学问可大了。”执业药师既要审药物和诊断的一致性,又要审各个方子之间的配伍,还要审疗程疗效和药量禁忌。
“西药重在合成,中药重在提取。”这是制药班学生杨俊杰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四年得出的结论。提取、浓缩、制粒、压片……一系列流程都要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一个方子里可能有上千种成分,而不是“在瓶瓶罐罐中高通量筛选,生成某种新的成分”。“中药不只是传统的饮片,也以颗剂、胶囊、片剂、注射剂的形式出现。”吴清表示,中药制药的真正改革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提取更多有效成分,如何保持中药产品批次间质量的稳定性,使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对于中医药专业学生来说,任重而道远。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