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引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具有百年历史的潼南中学,坚持创新育人,激活唤醒每一个生命的内生动力:课堂上,师生和谐共鸣,在“三段七步”高效课堂中获取不断向上的力量;课堂外,学子们全情投入到科技创作中,在学校打造的科技沃土中不断向更好的自己迈进;活动中,孩子们将社团与志愿者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大爱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潼南中学用创新唤醒每个生命内心向好、向上、向善的力量,演绎着教育的精彩。
课改创新 为生命注入向上动力
近年来,课改在中小学呈现出风起云涌、创新不断的局面,为众多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
课堂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地方,构建一个生动、高效、和谐的课堂对学生的成长至为重要。2010年,潼南中学在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设了影响深远的“三段七步”高效课堂模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无穷大,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当物理张勇老师就万有引力定律抛出这个问题时,一位学生说:“我认为不对。当我们站在地球上时,我们受到地球的引力并不是很大。”老师继续发问:“你认为根源在哪里?”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知识。
“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张勇说,“三段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课堂从灌输式走向探究式学习。据了解,“三段”指的是课前、课中、课后,“七步”指课中学情调查、问题汇总、合作探究等7个环节,
作为潼南中学课改的一个重要创新点,这样的课堂绝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而是真正体现了课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等精神要义。
几年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派出有关领导和骨干教师先后到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名校考察,汲取好的做法;与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合作,强力推进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考试,师徒“一帮一”结对子,两年一轮、全员参与的教师赛课,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由潼南中学、永川中学等七校组成的“重庆市名校联盟”,拓展横向联系渠道。
有计划、有步骤、有思考、有智慧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潼南中学课改走向深刻。
语文老师张金生说,以前讲古诗词鉴赏只给学生讲解诗词的类型、写法、艺术风格等内容,而现在他会在课前分小组布置作业,让大家搜集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交流。
一次,一位学生在讲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诗词时,有感而发为大家唱了《鸿雁》这首歌,“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动情的表演让人一下子就更深刻地了解诗歌意境。
稳扎稳打地推行课改6年来,一系列喜人的变化渐渐呈现出来。
师生观念转变了,课堂从有效向高效迈进,学生学业成绩得以普遍提高。数据统计,潼南中学每年有1800多名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40%以上的学生能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大学。这无疑为潼南教育腾飞增添了底气。
科技创新 激励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朋友,和你们一样,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但通过不断地努力,取得了潼南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你要树立自己的梦想……”这是潼南中学毕业生全钊给留守学生的一封信。
从留守儿童到清华骄子,全钊的故事鼓舞人心。
技广92d7c0ec科的件费4d85是优学4d6e有心元升公软费网术限db4ff4884877959a慧途术东司e4eeb64e-
“全钊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导致他性格内向腼腆,沉默寡言……”李继权老师显然对学生的一切非常熟悉。后来该学生在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后,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颇有天分,就经常主动找他交流,给他关心,慢慢地学生的性格开朗起来,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全钊获得了重庆市语文创新大赛一等奖,随后代表重庆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不久后,又获取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资格,享受最高加50分录取。在2016年高考中,最终他凭借744分考取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继续着自己的创新梦。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沉睡的潜能,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他们的生命就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与丰盈。“校长米强荣说。当然,全钊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潼南中学将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纳为重点工作,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个体的创造性,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成立了以米强荣为组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潼南中学科技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自2013年开始每年单列科技教育活动经费5万元,为科技教育保驾护航。
只有让科技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身边,才能真正激发无限活力。
学校布置了以“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等为主题的科普画廊,在校园网上开辟了“科技之窗”专刊,加强了校内科普阵地建设。开齐开足中小学校与科技教育相关的课程,组建了一支12人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严格按照“有活动计划,有指导教师”等“五有”定期开展科技活动。
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则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学校每学期举办科技开放日,每年开展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点燃了大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校把科技活动排入课表,在各年级都开设了科技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与潼南农业局合作,将科技教育从校内拓展到了校外。
科技教育在成就学生梦想的同时,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令人欣慰。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387人次学生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奖,77名师生在“模型设计”等小发明、小创造方面均获得了市区级以上63项奖励,学校连续3年获得潼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奖,学生连续3年获潼南县长奖。2016年,高三学生刘潇元获的第17届宋庆龄发明协会金奖,高二学生丁正天代表重庆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科学素养电视大赛获得“科技新星”称号,学校代表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二等奖,先后有9人获得11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活动创新 让大善大爱在你我间传递
几日前,网络上一篇微博引发广泛传播。图片上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拖着一个白色泡沫箱站在路边,两个女孩面对着她,其中一人伸手小心地整理着老人的衣服。当网友得知这是潼南中学两位中学生为一位陌生老人买羽绒服并给她穿上时纷纷点赞。
这两个女孩叫蒙丹和谭诗奇,为潼南中学高三的学生。
对于为什么会为素不相识的老年人买衣服,两位女孩低调地表示不愿多说什么。对于学生会有这样的举措,学校团委书记汪雪莲并不意外。
“学校平时就提倡激情教育,打响了激情社团、激情课堂、激情志愿队等特色教育,充分激发积极健康情感,促进孩子全面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引导学生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上注册,为一生种下一颗善的种子,让孩子们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
激情社团活动和激情志愿者服务队无疑是潼南中学校园里最活跃的风景线。
激情社团数量多,内容丰富,有文学社、吉他社、足球社、漫画社等3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几乎人人参与,充分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
激情志愿者服务又名“萤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于2013年成立,现有成员5000余人,几乎包括全体师生。学校志愿者活动以“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为宗旨,在校内外开展了以文明服务、爱心奉献、资贫助困、探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反响热烈,并荣获区“优秀志愿者分队”称号。
学4d6e习升习软费西限db4ff4884877959a元广92d7c0ecbcc8件费4d85是a21a公优径司e4eeb64e途术-科的网术东a65c有心4a32技慧
究竟何为激情?“激情就是让孩子们尽可能的释放天性、释放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汪雪莲老师说,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潼南中学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团体却自觉拧成一股绳,共同用善心善行感动着社会。
例如在一次为留守儿童举行《国学经典朗诵》活动中,汉服社负责人杨紫燕、邓富丞主动提出准备几个舞蹈节目,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乒乓社成员则拿出绝技和孩子过招,并对他们进行指导,陪着孩子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每逢潼南油菜花节时,潼南中学的孩子们会利用周末时间做志愿者服务工作;潼南区创建卫生城市,孩子们自发地利用周末时间做调研,尽管不专业,但是这份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的行为,令人感动。
对此,学校科研处主任唐正华说:“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出来,激发个体灵魂中的善与美。”事实上,无论是激情社团还是激情志愿服务队,潼南中学师生都在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可贵。
行动力>>>
管理“放权”激活教育内在生命力
6年前,潼南中学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年级工作组,推行年级工作组负责制。每个年级成立一个工作组,每个组有成员6-8人,设分管领导、组长、副组长、组员,分别由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担任。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带领这个年级发展前进。
据介绍,年级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年级师生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常规管理、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可谓“一个年级工作组管理一个年级相当于管理一个学校”。
管理创新下究竟效果如何?大家普遍反映,管理落到了实处,大家在“细”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工作局面。工作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大好局面,校长也能从全局发展的角度部署安排,把更多的时间规划学校的发展。
思想力>>>
让科研引领老师走向“教育家”
“不做教研科研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不能成为教育家,和一个人只有身体而没有了灵魂是一样的道理。”潼南中学张老师对教育科研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近年来,在学校实施的“名优兴校”和“科研兴校”战略中,老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捷报频传。学校先后获得参研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市级科研课题11个。目前正在参研的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4个。有3人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发言,有5人获得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有14人获得市科研成果一等奖,有7人被评为全国和市级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课题研究帮助学校教师完成了学科型人才向科研型人才的转变。学校100余位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参加省、市各级教学交流并纳入汇编,50多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各级赛课中获奖,110多位教师在全国、省、市、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获奖,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引领学校向着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