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安徽卷)
(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慧得东司广根科限西网4201软优心途件4e74有学4c22技元公-98e4升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答案】
(1)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主要不同: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政权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权;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主民主政治。导向差异: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渐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发展。
广根0416高限西9ec2高学司4cf1-98e4abca根元件4e74升公智高有42fe途高东上慧得f11134be0a87f85fb1ea软e77232fe优心网4201高9e5d技科学4c22
【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此可知,唐代的卢商中进士后官场经历可看出,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变为科举制。联系所学,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角度简述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梭伦改革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二“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可知,梭伦改革前“权威的根基”是指世袭贵族的血缘关系。它被“摧毁”的积极作用可从雅典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角度归纳。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雅典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可从这两种制度(选官制度和权利分配制度)的作用、标准、实质角度比较其主要不同点;特别是标准的变化,更能决定社会观念导向的差异(依据才学选官——读书、做官;根据财产授予权利——追求财富、发展个性)。同时注意语言的精简,条理清晰。
【考点定位】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