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高一地理三圈环流说课稿

2017年07月19日 浏览: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2、本课教材分析
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
2.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 律。(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 意图的地理技能。(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2.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说学生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1.设问式教学 假设一个条件 回顾总结、得出结论 单圈环流

2.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 环流中的难点
(三)说学法1.探究式学习 过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3.板图演练 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 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
2.新课教学①假设一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圈环流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②假设二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热 0o

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风向: 北半球:3撇;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
3捺;箭头指向低压
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巩固练习1。2。3 ③假设三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设问: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地表不均匀又会产生什么后果?④条件更换为: (过渡) 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表不均: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归纳总结假设一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圈环流假设二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

假设三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条件更换为: 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4、本课亮点 教法: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 手段: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难点学法: 课堂演示,人人参与,加深巩固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分析1.新课标要求:
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①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⑵教学难点:①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5.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三、教法和学法:⒈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

公慧东限科a181技途升4850司件上网广4c7e元有优费软学-

2 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⒉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故事:二战期间,日本放飞了1万个氢气球炸弹轰炸了美国本土。那么,这1万个氢气球为何不是向西飘向东亚国家,而是向东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2、温故知新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承转过渡)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3、提出假设条件: (1)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幻灯片(立体图和侧视图) 思考: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2)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思考: 1、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2、南北纬30°(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3、南北纬60°(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4、因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地球上形成了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究
1.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成因有何不同?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的成因有何不同?

3 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副极地低压与副热带高压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 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东风、信风干燥 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点 六风七带,三低四高,零三六九,风压相间 (3)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③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五、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六、教学
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规律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采用了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中,增加了学生小组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开思维空间。本节的教学,注重图文结合,已知和未知的结合,更多的是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渗透了新课标改革的理念。




东920a82f440fb科a181软-上网元有慧限径司上件上b9b2优费学518a4e98广4c7e217d公升4850途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