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2017年07月19日 浏览: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

主要分布的层次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N 2

对流层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 2

对流层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 2

对流层

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O 3

平流层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水汽

对流层

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对流层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布

名称

分布高度

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因地因时而异:

①低纬大于高纬: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②夏季大于冬季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就越大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水汽、杂质极少,能见度好,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下部冷上部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高层

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距离地球远,受地球的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此处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逆温现象

(1)含义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2)成因

①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②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一般来说,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③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又称为地形逆温。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④锋面因素: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会出现逆温。

(3)影响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所以逆温现象产生后,会形成大雾天气,加重空气污染。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热力状况

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作用的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实例

意义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臭氧(平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紫外线、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可透视到地面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反射

水滴、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①阴天,白天的气温一般不高;②世界上最高气温不在赤道,而在20°N~30°N的沙漠地区

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可见光短波(蓝紫光最易)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②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保温效应

大气逆辐射

云层

各种波长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

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1)纬度:一是影响到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同时导致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程的长短产生差异,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强弱之分,从而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二是影响到白昼的长短,从而影响到日照时间长短导致太阳辐射的多少。

(2)天气:天气晴朗或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3)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2、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

大气的受

热过程

关联要素——气温

表现

 

1.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地表气温随太阳辐射时空变化而变化

空间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时间

日变化

正午后14:00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03吸收紫外线

反射

阴天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光线弱,白天气温低。

散射

散射具有选择性,晴天天空呈蔚蓝色,如日出前及日落后天亮

3.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1.水面-森林-草原-荒漠-冰面,比热容渐小,升(降)温速度渐快。

2.影响气温的空间分布

3.影响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

4.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1.阴天的夜晚,云层厚,逆辐射强,气温不太低

2.秋冬季节,夜晚农田人造烟雾防霜冻

3.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有关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原理

(2)热力环流过程


3.大气环流

4.气候


五、试题练习

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非洲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两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   )

A.西北风,东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西南风,东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

2.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景色的描写。下列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与图中等压线所示时间一致的是(  )

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

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答案与解析

分析:

1.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 M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风为西北风;N地的北侧为高压,所以其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

2.从等压线分布分析,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所以北半球应为夏季。故选B。

答案:

1.A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