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高一物理《波的形成和传播》说课稿

2017年07月21日 浏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二物理第十章《机械波》的第一节内容,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由于其运动形式相对复杂、形成过程较抽象。因此,是本章的难点内容之一。因为理解机械波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且是对前半部分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作下铺垫,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②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的传播过程的特征;明确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而不是质点;

③知道横波、纵波的概念及波峰、波谷、疏部、密部的定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1)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3)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

(4)关键点:建立振动与波的联系。

东广科费b8c1元点-慧4b627d37网公软件司436a1b43限学智升acac7861途秀技有优
依据: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不易掌握。

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尚未涉及波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出发,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通过初中和高一物理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三、教法设想:

1、实验法: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极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法,利于从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强化刺激,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准备器材:长绳),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由于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不易掌握。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通过CAI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

3、讲解法:本节课是新授课,所以由教师对新教材作系统概括,重点深入的启发性讲解。

4、谈话法:在展示图片和动画的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 通过课件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使学生懂得通过观察、推理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引入新课(3分钟)

1.在生活中,我们用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展示水波图片)

2.挂在旗杆上的红旗随风飘动。 (展示红旗飘动动画)

3.运动员表演长绸舞。 (展示长绸舞动画)

4.远处发生地震,激起的地震波传来后,会引起地面的振动。

升acac7861智径技f05f8777-件网术b7e7东慧4b627d3740d1限优费公有法元点ad4d广司436a1b43软769c07626229学智科费b8c1途秀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波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入课题。

[板书]: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

设计的依据:运用图片、动画新颖的刺激和设置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学习的课题,使心理活动集中于所要掌握的内容,保证学习的效率。

新课教学(28分钟)

1、(展示动画)绳子形成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得出:

机械波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板书]:一、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提出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板书]:二、产生条件: 1、振源; 2、介质。

3、(展示动画)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设问:绳可以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看作质点,那么

(1)每个质点如何运动?

(2)为什么前一个质点的运动会带动后一个质点的运动?

(3)各质点的运动有何区别和联系?

(4)当振动传到第7个质点时,其余各点的位置如何?

(5)当振动传到第13个质点时,其余各点的位置如何?并标出振动方向。

[板书]:三、形成过程;每个质点的振动都会带动周围质点振动,从而使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开来。

司436a1b43上公心有法术9b9d网术b7e7得科费b8c170014056慧4b627d3740d1点件途秀东9605e0e9广b15b5eacb0ae6030优费升acac7861智径学智70c1ddb9是元点ad4d限秀496b软769c07626229技f05f8777- (6)在形成凹凸相间的波传播过程中,媒质有向外传播吗?实际传播的是什么?

4、(学生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使波持续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5、(展示冰山在水波中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冰山的状态,从而得出波的传播特征。

[板书]:四、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6、学生活动:(展示大型团体操的动画)让学生进行波的模拟演示。

7、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横波和纵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种机械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有何不同?

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47页“横波和纵波”这一小节。

[板书]:五、波的分类

1、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疏部,密部)

设计的依据:

? 用实验法,利于从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强化刺激,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由于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不易掌握。因此采用动画,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 通过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景”,能引导学生联系、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

慧4b627d3740d1点学智70c1ddb9是ec75b55c科费b8c170014056限秀496bb4605831有法术9b9d技f05f8777上司436a1b43上公心网术b7e7得东9605e0e9广b15b5eacb0ae6030升acac7861智径软769c07626229量优费件-ad6e途秀元点ad4d 巩固练习(6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有机械波就有机械振动;(2)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

(3)没有机械振动就没有机械波;(4)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

(5)没有媒质就没有机械波;(6)有媒质就有机械波。

2、如图是某时刻某一横波的波形,质点3、11在波峰,质点7在波谷,已知质点9的振动方向向上,则:(1)此横波的传播方向是___。(2)此时质点5的振动方向是__。(3)质点2和3比较,___先回到平衡位置。(4)经过T/4质点12的振动方向是___。(5)请用虚线画出再过3T/4的波形。


依据: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如:练习1能巩固机械波产生的条件。练习2能加深对波的产生过程的理解,加强振动和波的联系。

课堂小结(3分钟)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依据: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知识的巩固应在头脑中建立新的联系以后立即进行。所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布置作业(1分钟)

1、阅读本节内容,预习第二节“波的图象”。

司436a1b43上公心东9605e0e9科费b8c170014056限秀496bb4605831途秀件学智70c1ddb9是ec75b55c广b15b5eacb0ae60304d62有法术9b9d4518-ad6e软769c07626229量慧4b627d3740d1点网术b7e7得升acac7861智径优费得元点ad4d技f05f8777上

2、作业:优化设计 第十章 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同步测控。

依据:做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学生看书、做作业(4分钟)

六、板书设计:

依据:把教材的重点和要点的提纲或词语板书出来,易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形成清晰的、强烈的印象,促进理解,突出重点和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