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在这一章中,教材的安排是先复习必修课中已讲述过的有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部分知识,介绍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ω、T)及其计算式;然后讲述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有关匀速圆周运动中动力学方向的知识及应用,重点说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这部分知识可以看作是上一章曲线运动的扩展;最后课本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讨论了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方面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
1.3.1 教学重点
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1.3.2 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广东42f4网有升优46ba46bd公件习596cbb24途4d34慧学元方司点科288a限的a356习习软3e03-心技
(2)理解公式a=rω2 和a=v 2/r。
2 说学情
先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匀速圆周这一“简单、和谐又显生分”的运动形式,并且学习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高一学生,对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概念又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高一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采用实验观察,感受向心力;分组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大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最后,经实践运用,巩固理解概念。新课程的编写意图,突出概念形成的物理过程,降低数学推理要求;这样,将知识难点的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有利于学生的接受;避免学生数学上存在思维障碍。
3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4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木球、细绳、学生的带线学生卡或钥匙等身边物品。
5 说教学设计
5.1 课前回顾,新课引入
网司点78ae法限的a356习习技科288a件习596cbb249b32软3e03优46ba46bd公aebdb6fa5bdb48ec学东42f4上得元方升4470费广有慧-心的途4d34
【师】通过对第五章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怎样性质的运动?
【生】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师】既然匀速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它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且与线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指向曲线的内侧.除此之外,其合外力还有何特点呢?
5.2 新课教学
5.2.1 互动交流
②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
件习596cbb249b32途4d34-心的有慧东42f4上得广公aebdb6fa5bdb48ec技西学司点78ae法优46ba46bd升4470费f847bbac软3e03网a592元方限的a356习习科288a 【师】既然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不能与线速度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如图1所示,只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锐角; ②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钝角;
③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的夹角是直角.
到底是哪种情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根据力的分解,当合外力方向与线速度方向成锐角或钝角时,在线速度所在直线上的不为零的分力会使线速度增大或减小,这与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不符.因此,合外力只能与线速度垂直且指向曲线的内侧.
设计意图:结合已经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从理论角度探究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与线速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探索、表达、交流”过程中暴露一些错误的观点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