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重要会议(二)

2017年07月24日 浏览:

13.1949年4月北平和平谈判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我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即真和谈与假和谈的斗争。

结果:国民政府拒签和平协定,谈判破裂。

4月21日,渡江战役

4月23日,解放南京

14.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新政协会议(北平政协):北京

议题:筹备新中国的成立。

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选举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④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

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意义:它的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1954年一届人大:北京

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新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③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昭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6.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27日在北京举行

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

B.基本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17.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北京

内容: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影响:会后展开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与总路线合称“三面红旗”)

1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于北京

内容:(中心内容:拨乱反正)

东有限秀科727a司升途47ff73d8dab1件软-技5211元学是慧高网公广优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对毛评价:正确对待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意义:

①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②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19.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特色论):1982年9月1~11日于北京

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20.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初级论):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于北京

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1.南方谈话

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时地: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内容: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关系: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借鉴: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意义: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2.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目标论):1992年10月12~18日于北京

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3.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18日于北京

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4.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于北京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