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课稿

2017年07月24日 浏览: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新课:

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条件

(1)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国营企业的壮大;

(3)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控制能力的加强;

(4)政府倡导的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向集体化过渡的开端。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

(2)内容:“一化三改造”。

(3)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3.内容

科4eabcf74f248术广心43f2学升网东a74d限7297途技a8288a70径件西优元司公点慧有-心软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②政策:赎买。

③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2)对农业的改造

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4.结果

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

是最深刻的变革,但遗留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探索。

2.《论十大关系》——开始

(1)发表:1956年4 月。

(2)内容:总结 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意义:

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3.中共八大——一次成功探索

软秀广心43f2-心39b0上优秀件西5e40元科4eabcf74f248术0d42efa5限7297法升9b9192359d3b司技a8288a70径网学术416b慧费3ef88f28途东a74d公点有
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1)召开:1956年9月。

(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4.曲折和失误

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1)原因

由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指导。

(2)表现:“大跃进”在全国迅速展开;人民公社一哄而起。

(3)影响: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5.纠正

(1)措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成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6十年成就

(1)特点:两头好,中间差。

(2)成就:钢铁基地、基础行业、新修铁路、石油自给。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1)原因

“文革”的“全面夺权”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中国经济建设大混乱。

(2)表现:

①经济计划被废置;

②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

东a74da616软秀高慧费3ef88f28升9b9192359d3b件西5e409eec优秀-心39b0上9651网司限7297法技a8288a70径习科4eabcf74f248术0d42efa5广心43f2法途有元a6e6590a费学术416b公点

③交通运输阻塞,工矿交通企业混乱;

④市场供应紧张等。

2.调整时期:经济起色。

(1)原因:周恩来主持工作。

(2)措施:整顿企业,恢复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全面整顿时期:经济复苏。

(1)原因:邓小平主持工作。

(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整顿。

4.“文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 造成极大的破坏;

(2)失去经济发展机遇。

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教后感:

本节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我在讲述之前,先将本节内容时间段给学生,使学生先总体上认识本节内容。本节的要点:三大改造、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我都阐述的较清楚,而且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还补充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非常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