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展开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即残缺美,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话题的走向。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4ed4网升径bcb9优4165西科高心慧元广技秀限软法件3b095bb4ab11公4ea8途学司有9b13方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就本文而言,理解“缺陷美”这一美学观点 ,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此我确立本课的难点为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有一定难度。我将本课难点定为: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三、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此,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虚实结合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 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二)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维纳斯雕像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上班德瑞的音乐,创设优美的艺术氛围。在探讨缺憾美时,展示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体现。
科高心c9d94dfb9775途件3b095bb4ab11术升径bcb9学慧有9b13方公4ea84eff-4ed447e0网广493d径东限是司径技秀径软法学元b96f学优4165西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
(一)导入
用卢浮宫三宝引入,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维纳斯雕像上,让学生欣赏雕像,并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学习本文,要引领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句仔细揣摩,领会其内涵.本文以米洛斯出土的维纳斯引出话题,首先详细描述了维纳斯因失去双臂而产生的无穷魅力,进而否定了复原维纳斯的种种方案,最后作者通过比较分析为何失去双臂比失去其它部位更有魅力。
(三)抓重点语句,品关键词句
1、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结合此处内容设计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2) 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
优4165西技秀径元b96f学件3b095bb4ab11术0e29费上网心软法学点eb078613科高心c9d94dfb9775东fce03dc7途32e0ae29广493d径有9b13方司径公4ea84effa9224fe2慧法-4ed447e0限是升径bcb9学
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4)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2、 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哲理引申
引领学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探究为主。
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网心4241b6f7是件3b095bb4ab11术0e29费上心途32e0ae29f3f39afc公4ea84effa9224fe2方9fae学优4165西升径bcb9学857c东fce03dc7司径科高心c9d94dfb9775有9b13方-4ed447e0学智限是是慧法技秀径广493d径元b96f7c40软法学点eb078613 (五)课堂总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感受美,欣赏美,珍惜美。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五、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一种神秘的气氛
一 失去双臂--飞跃、追求-- 多种生命之赞 秀 必
无数秀美玉臂 丽 失
神秘的奋然一跃 迷 双
二 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人 臂
三 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