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说课稿 >正文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2017年07月26日 浏览:

说教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沁园春·长沙》不是开端的开端,它是##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应很好的处理。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词中的关键词句。

2、初步思考这首词不达意描述了几幅画面,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走离破碎。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目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处生万端感慨。月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如曹操有“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概论,杜甫有“无边落木萧一下,不尽长江滚来”的吟诵,##的《沁园春·长江》一词更是其境界宏阕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为了更好的进入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可用图画,书法作品或者乐磁带等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2、赏析

整首词分上下两阕,用四幅图画在一答之间展现##宽广的胸襟,无畏的气慨和博大的意境。

三、研究性学习

秋之歌咏,古今不绝;对于秋的情结,也视各人不尽相同,那么,诵学生以我心中的秋色这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慧西有软技限元学件科习公fd40-广得6014b01e网途东司ebfa76e7优f224升
教学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诗词向来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著称,今天我们就他的《沁园春·长沙》中去感受一下这种宏大的意境,(板书文题)

二、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赏析课文 (课件)

公fd40技97fd东9749广得6014b01e司ebfa76e7学科习心优f224费升元件途有软4c09网慧西4b8b-习限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给他按上标题。

2、赏析上阕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上阕揽景兴怀,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道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就是##笔下的“独立寒秋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舟可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的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 数,然后即遗山 而 江色,“漫江碧透”“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 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亩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 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是从《诗经·早麓》“ 飞 天,鱼 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 然于目,为我们表现一幅 景式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万山红遍

升费元慧西4b8b公fd4082f4技97fd点司ebfa76e7途智科习心9b49广得6014b01e智件东9749优f224费5ff5软4c09网-习496a限有学 层林尽染静

湘江秋景图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察:鱼翔浅底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写道:“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之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 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 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到这里,已近上阙尾处,作者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这三句慷慨之情喷涌而出,虽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的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以写出如此豪迈慷慨之语来的,作者看着这湘江秋景,不禁发出凝问?谁主沉浮,谁掌握领导权呢?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下阕

1、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

风华正茂; 粪工当年万户侯。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优f224费5ff58efb科习心9b49慧西4b8b升费网限公fd4082f4技97fd点元学是东9749广得6014b01e智有463e件的-习496a4b8c司ebfa76e7途智软4c09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遇飞舟。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遏 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全词共描述了四幅图景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沁 远眺:万山红扁

园 层林尽染 静 问:

春 湘江秋景图 近观:漫江碧透 谁主沉浮

长 百般争流 (景中寓情

限09e29b7b软4c09672e方费-习496a4b8c途智东9749学是公fd4082f4高慧西4b8b优f224费5ff58efb费94f0科习心9b49有463e广得6014b01e智470a46e7升费智fa5b技97fd点高元4c7d司ebfa76e7网心件的 沙 仰视:鹰击长空 动 情中显志)

俯摩: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答: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同学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少年

布置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精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