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 细胞中的水
1.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
形式 | 自由水 | 结合水 |
定义 |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自由流动 | 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
生理功能 | ①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 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
联系 | 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
不同生物及细胞含水量特点
(1)一般来说,水是细胞和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2)含水量:
水生>陆生;
幼年>成年>老年;
代谢旺盛的细胞>代谢缓慢的细胞;
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水的存在形式与代谢、温度的关系
(1)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比值的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表明细胞或生物体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但生物体的抗逆性(如抗旱性、抗寒性等)与此相反,即二者比值越小,抗逆性越强。
(2)在活细胞内,受温度的影响,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温度升高时,自由水增多,反之,结合水增多。
2 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如Na+、K+、Cu2+、Mg2+、Fe2+、Cl-、HCO3-、SO42-等。少部分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生理功能
功能 | 举例 | |
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 |
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 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的Ca2+,如果血液中Ca+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 | |
维持生 物体内 的平衡 | 渗透压的平衡 | Na+、Cl-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起重要作用,K+则对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
酸碱平衡(即pH平衡) | 人血浆中的HCO3-、HPO42-等对血浆pH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
3蛋白质
1.氨基酸及其种类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蛋白质的结构
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②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①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总质量-脱去水的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
①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②游离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
③游离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3)蛋白质中含有N、0原子数的计算
①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总数
②0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
4核酸
2.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3.核酸的形成
(1)DNA: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2条长链构成
(2)RNA:由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1条长链构成
4.DNA与RNA的比较
种类 | DNA(脱氧核糖核酸) | RNA(核糖核酸) | |
组 成 成 分 | 五碳糖 | 脱氧核糖 | 核糖 |
磷酸 | 磷酸 | ||
碱基 |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 | ||
T(胸腺嘧啶) | U(尿嘧啶) | ||
基本组成单位 | 脱氧核苷酸(4种) | 核糖核苷酸(4种) | |
空间结构 | 通常由2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 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长链构成 | |
在细胞中的分布 | 真核细胞: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和叶绿体 原核细胞:拟核、质粒 |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
5.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核酸与蛋白质的联系
5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
(1)糖类的元素组成:C、H、O
(2)糖类的分类及功能
| 概念 | 种类 | 分布 | 主要功能 | |
单糖 | 不能水解的糖 | 脱氧核糖 | 动植物细胞 | 组成DNA的成分 | |
核糖 | 组成RNA的成分 | ||||
葡萄糖 |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 ||||
二糖 | 水解后能够生成 两分子单糖的糖 | 蔗糖 | 植物细胞 | 细胞的能源物质 | |
麦芽糖 | |||||
乳糖 | 动物细胞 | ||||
多糖 | 水解后能够生成许 多分子单糖的糖 | 淀粉 | 植物细胞 | 植物细胞中的 主要储能物质 | |
纤维素 | 植物细胞壁的 基本组成成分 | ||||
糖原 | 动物细胞 | 动物细胞中的 主要储能物质 |
2.脂质
(1)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磷脂还含有P和N
(2)脂质的分类及功能
种类 | 组成元素 | 生理功能 | |
脂肪 | C、H、O | ①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②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 |
磷脂 | C、H、O、N、P | 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等的重要成分 | |
固 醇 | 胆固醇 | C、H、O | ①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②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性激素 | 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 ||
维生素D | 能有效地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
6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
1.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是还原糖;蔗糖和多糖(如淀粉)是非还原糖,但其水解产物仍是还原糖。
2.实验方法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2)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3)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 + 3滴苏丹Ⅲ染液样液变成橘黄色
方法二: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的选择
①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含糖量较高的生物材料,而且材料的颜色越浅越易于观察。可选用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但不能选用甜菜、甘蔗等,因为它们所含的蔗糖是非还原糖;马铃薯因含淀粉较多也不能作实验材料;不能选西瓜、血液(含葡萄糖)、含还原糖的绿色叶片等作实验材料,以避免颜色的干扰。
②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富含脂肪的种子。
③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材料,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的蛋清。
④在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时样液的颜色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 斐林试剂 | 双缩脲试剂 |
鉴定物质 | 还原糖 | 蛋白质 |
试剂成分 |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 | 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 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
鉴定原理 |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
使用方法 | 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并且要现配现用 | 先加A液,再加B液 |
使用条件 | 加热煮沸 | 不需加热 |
实验现象 |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 紫色 |
7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方法步骤
步骤 | 器材与试剂 | 作用与原理 |
(1)制片 | ①将消毒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载玻片上的0.9%NaCl液滴中 ②将载玻片烘干 | ①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并维持细胞形态; ②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
(2)水解 |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8%盐酸中, 30℃水浴保温5分钟 |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
(3)冲洗 | 用蒸馏水的缓流冲洗10 s | 洗去残留的盐酸,避免影响染色 |
(4)染色 | 吸去水分;将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 min;吸去多余染液,盖上盖玻片 | 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能使DNA染上绿色吡罗红对RNA亲和力强,能使RNA染上红色 |
(5)观察 | 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