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III卷(地理)-水循环

2017年08月14日 浏览:
2016年高考全国III卷

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东司秀件公a6cb软秀优a74e点-ad8b根科限升径技慧学37da4b1f元途有广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7.答案

B

解析

森林植被破坏后,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造成河流流量的变化变大。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也会减少。降水变率变大和河道淤积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所以选择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水循环,考查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并且变化变大、地下径流减少,蒸发(蒸腾)减少。

易错点

不少同学认为降水决定径流,降水变率大,河流径流变化大,可能选择C。

8.答案

C

解析

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恢复,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蒸发(腾)量增加。降水量要受到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不一定增加。所以选择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水循环,考查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蒸发(蒸腾)增多。

易错点

有的同学认为,植被恢复,蒸发(腾)量增加,空气湿润,降水量应该增加。可能选D。

9.答案

D

解析

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恢复,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蒸发(腾)量增加。植被恢复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的量会变小,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会减少。但岩层向乙河倾斜,当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时,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流量增加,甲河流量减少。所以选择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水循环,考查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地下水会顺着岩层流向乙河。植被恢复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的量会变小。

易错点

有的同学认为,植被恢复,蒸发(腾)量增加,空气湿润,降水量应该增加。河流径流总量应该增加,可能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