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定位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高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文章,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文章,至少在这类文章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
东网软途心司优西限-元0205是术有6492c59b科499c学4178升公技4422慧得8232广b946西件
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多角度研读品味,把握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2)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进一步培养散文鉴赏的能力。
元0205是术方司优西学有6492c59b学限学4178-技4422件9038c6da8480d8e7广b946西途心高慧得8232升公827e网高科499cb538术4276东软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了解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情理融为一体的风格,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其实现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串讲法。对于鲁迅的文章,串讲法是更合适的选择。一方面,鲁迅的文章从语言到思想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独创性,学生难以把握要领,读懂其内在的深沉含义;同时,鲁迅作为文学大师,文章字字千钧,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如果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往往会遗漏掉很多我们不愿被遗漏的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对于散文佳作,如果将阅读教学还原到阅读的本原状态精读细品,更能品出味道,获取滋养。
当然,这种串讲并非老师唱独角戏,而要求教师要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思想,在文本情境和理趣的帮助下,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获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