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天津卷(语文)-阅读

2017年08月21日 浏览:
2017年高考天津卷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得9b61技41c7东软升习科心司有广限4cca件优公途网慧元学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答案

(5)A (6)C (7)D

解析

(5) A项,见于第③段,“‘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表述不正确,原文中提到所谓的“夏历”是起始于夏代,后经汉武帝修订的阴阳合历。选项与原文不

符。B项,见于第①、②段“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为了“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人们就以“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为参照物,体现了标识时间方法的不断改进。选项是对这两段内容的同义改写。选项与原文相符。C项,见于第④段“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选项中提到的端午、中秋等节日也属于民间传统节日体系,所以依据阴阳合历而确立。选项与原文相符。D项,见于第⑤段“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从而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包含的“物候”提示人们进行适时合理的农事生产活动,意义重大。选项是对这段内容的同义改写。选项与原文相符。

本题要求选择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6)A项,见于第③段,“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我国的历法“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是经过漫长的修正才得以采用,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B项,见于第③段,历法分为三类,其一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其二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其三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阴阳合历”,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见于第⑤段,由“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可知,《淮南子》中没有节气名字变动的记载,选项理解不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不一致。D项,见于第⑥段,“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成为我国“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

本题要求选择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7) A项,见于第②段,文章明确说明“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所以漏壶等物品只是计算时间的工具,不能描述事件的发生。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B项,见于第③段,由“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可知,传统节日的依据就是已经形成体系的阴阳合历,而太阳历、太阴历是不同类型的其他历法,与我国节日的形成无关。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见于第③段,由“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与月亮的位置变化、地面气候演变无关。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D项,见于第③段,由“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可知,我国的历法兼顾了两种天体运动规律,揭示了寒来暑往的原因。选项与原文内容相符。

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5)本题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类型,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通过与原文对比就会发现,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的依据在原文第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三项都与原文内容相符;而A项则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6)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这类题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对比分析,可知这三项都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则改变了原文的表述,偷换了概念。

(7)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有范围缩小或扩大、轻重范围失当、混淆已然未然、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本题四个选项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D项正确。

易错点

(5)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用语准确性,也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

(6)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7)阅读时要特别留心选项中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恰当,以免张冠李戴、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