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发展总结
1、并报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灶火”: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立平等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以巩固中国独立和主权。在此基础上在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在外交上坚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公元前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
③重视建交第三世界国家
④积极发展睦好友的周边关系
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与他国进行广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原则: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4、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3年提出)───成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因为这原则成为解决我国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①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其原因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②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基辛格访华à1972年尼克松访华
③中日改善关系:日本内阁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注:A:《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结束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
B:标志着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1979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C:美国公开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文件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约》《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
6、20世纪80至90年代外交调整:
①加强国际合作:2001年加入WTO;加入APEC;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②维护世界和平:全方位外交;加强地区的和平外交(如: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支持联合国工作
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成果是中国领导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的法制建设
1、《临时约法》:
颁布于1912年春,是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为背景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它是一部具有反封建制度的首部资产阶级的民主的宪法。
2、《共同纲领》
颁布于1949年9月,于1954年结束。是解放战争胜利的背景下颁布的临时法律。目的是为了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注:A: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的法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B:《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1945年秋,是国家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加紧的条件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保证。
注:A: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确立的。
C: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当时最高权力机关。
D:对建设国家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法律文献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E: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
F:自古以来的说法“民告官,打不赢”,新中国成立后,为民告官的法律保障是1982年的《宪法》
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的总结
①1853年《天朝天亩制度》:想建立“无不均匀,无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有空想性与革命性,这是由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
②1912年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平均地权,有一定进步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注意了农民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
③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集中保护中小商业,消灭地主封建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民主所有制。其作用是使广大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积极参军。
④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其作用是是团结各级级的力量,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
⑤1946年解放时期: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作用是使广大农民踊跃地参军,为解放胜利作了一定程度上保障。
⑥过渡时期:采用经济上保存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作用是减少土改的阻力,有利于农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也标志延续中国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废除。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状况与措施
1、经济恢复(1949─1953年)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a:实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继续反帝反封
b:作用:人民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巩固的国民恢复奠定经济基础。
B:通过“银元大战”与“米棉之战”
a:在1950年6月稳定物价结束连续十年的物价暴涨的局面。同时人民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
b:稳定物价是经济恢复的前提,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执政面临严峻的考验是平抑物价。
c: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其主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条件。(我国对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一个重要性的创举就是实行赎买政策,而不是合理调整工商业。)
C:“三反”与“五反”:
a:三反:是相对国家的机关和企业来讲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五反:是相对私营企业来的讲的,反行贿,反偷税,反偷工减料,反欺骗财产,反盗国家情报
注:“五反”的作用是打退不法资本家对社会主义猖狂的进攻,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
2、经济建设的加紧时期: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B: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a:内容: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初步基础
b:特点: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并举
c: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与调节生产关系
d:作用:1953年制定的一五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集中力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工矿业最为突出,一大批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注:一五计划的实施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因此一五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这两层关系要记清。
★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
①方针:积级发展,稳步前进
②原则:自愿互利原则
③道路:互相组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的改造:
①形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社会主义的改造
②目的:为了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私营商业。
③结果:1956年底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④政策:赎买政策(是我国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创举)。
注:1956年三大改造,中国社会发生的改变有: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②队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国家任务
3、经济体制改革:
A: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B: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
C: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D: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全面改革):
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把企业搞活。
B:目标: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作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注: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司限bec7df17元a51fb9a97c20升3d20得途径b229网学量得3757a633技广4414优12b8量科件有-东4008慧费秀点公756a7789根软
B: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其根源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C: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②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
③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
④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注: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实行,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措施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实际。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与1953年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调整生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生产:
A: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
B:意义:是农民又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为国企改革起了示范的作用。
注:A:我国农民自主实现向非农业的转移重要途径是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业。
B: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实质是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由权。
C:其成就有:农业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粮棉的产量稳定增加,跃居世界前列。
5、中共三次的经济改革总结:
A:1956年,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à高度集中的管理计划经济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急于工业化
结果: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一定的作用,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活力。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公有制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由计划经济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原因:总结经验,借鉴文革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结果:解放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
C: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转变,以市场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结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建国以来的,中共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于1953年制定了该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制定该路线,总路线规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怱略了客观的规律,造成极大的经济困难)。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该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为富有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1942年整风运动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区别:
①1942年的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乐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中心内容是反对乐观主义
B:影响:从思想上划清了“左”与“右”的错误,达到党空前团结统上,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②1957年的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中心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
B:影响:对形势估计错误,偏离八大思想路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由整风运动转向反对“右”派斗争,并犯了右倾扩大化的错误。
★ 1942年整风运动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区别:
1、1942年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乐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中心内容是反对乐观主义。
B、影响:从思想上划清了左与右的错误,达到党空前地团结统一,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57年整风运动:
A、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中心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
B、影响:对形势估计错误,偏离了八大的思想路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由整风运动转向反对右派斗争,并犯了右倾扩大化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政治状况与相应措施
1、①政权的巩固(1949─1953年):
A解放领土:
a:大规模剿匪到1950年,基本歼灭大陆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武装匪徒。
b: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解放。
B抗美援朝(1950─1953年):
a:原因:美国侵朝,延及我国边界,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b:概况: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队赴朝
c结果:1953年,美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影响:中国威望提升,赢得相对稳定建国环境。
C:土地改革(1950─1953):
a:措施:由于新解放区(主要华南)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在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b:作用: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注:土地改革后的农民与建国初期的农民相比,主要不同在于是否摆脱封建剥削。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
a: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力劲,力争上游,好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接着发动以大炼钢为主的“大跃进”和以“一公二大“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运动。
b影响: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着“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受到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挫伤。
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最大的是造成我国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B:文化大革命(1966─1976):
a:过程:以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为导火线,以1966年中央政治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为开端,又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的标志。
b:原因:我国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怱略客观的规律。
c:影响:1966─1976年,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经济建设“左”倾错误是恶性膨胀(根本原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进。
C: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设:
a:1949年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1956年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合作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春天。
注:a:1949年召开的政治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完成了建设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b:我国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a:1954年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1955年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之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1947),形成了五大自治区。
①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② 1956年将民族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③ 1982年修改宪法中,增添许多新的原则(民族自治制度得到健全与完善)。
④ 1984年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3、社会主义的建立:
A:1976年─1978年:指导思想没变,党中办主要领导人,继续反“左”错误,提出“两个凡是”(华国锋)。
B: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份子是工人队级的一部份,而且于1977年恢复了高考。
4、“一国两制”的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的方什。
2、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讲话中主张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
3、20世纪80年代,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政治报告》中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
4、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注:A: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历史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的问题。
B: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去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