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考文言文虚词汇总(2)

2017年08月28日 浏览:

故gu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解]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公量学径技4fa9元智上优4017司30d1b40a网得学有a2a9广的-东科fda8限件升慧8866软065ce9e0途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例解]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例解]“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14.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解]“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或huo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例解]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乎hu

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3.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司30d1b40a方7614d90d网得学径慧8866高升-科fda8ac0eb9da元智上得限东学径途422e广的有a2a9根件b3b8习上优401761fd0e70b1154664公量得e465635d软065ce9e0技4fa9

[例解]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5.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解]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6.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例解]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7.生乎吾前……(《师说》)

[例解]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例解]作词尾。

即ji

1.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2.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例解]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3.(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广的优401761fd0e70b1154664慧8866高元智上得东科fda8ac0eb9da有a2a9根途422e件b3b8习上4e90c80c秀公量得e465635d学径8aff司30d1b40a方7614d90d技4fa9软065ce9e0网得学径-升限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5.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

6.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例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既ji

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3.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例解]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