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yin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yu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例解]“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广4114-优4d15方元得软司网公慧升有科是径45c1限件东途技808b学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3.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的。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例解]表示疑问语气。
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表示反问语气。
则ze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例解]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例解]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8.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例解]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
[例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者zhe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科是径45c1技808b西学4441广4114秀网法427a东ce6032eb件优4d15方慧495b法有心元得软公高86db-根升4be6限8ad644a9司途
[例解]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例解]“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例解]“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例解]“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之zhi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例解]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例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