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慧c1bcc108c3155b0e有根限技途点东64a23a2c科司升是件量习cd8f优-公软cd16广学元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 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 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司-445c径东64a23a2c升是4b64公法广445f慧c1bcc108c3155b0e技8b28a5e6有根限方软cd16件量习cd8f法网途点科法优4568学元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
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科法4212件量习cd8f法术技8b28a5e6限方慧c1bcc108c3155b0e49f8升是4b64心软cd1647e2法网东64a23a2c9df7广445f途点量元学根78c300a603e98fbf优4568-445c径公法有根司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