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
察朝曾乘诚除辞从
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国盖故固顾归过何
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
奇迁请穷去劝却如
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 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
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
易阴右再造知致质
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一○一、要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成语助记:要言不烦 提要钩玄 达官要人
101.要,读音一:yà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一○二、宜
★推导提示:“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成语助记:事不宜迟 不合适宜 因地制宜
102.宜,yí
(1)动词,应该,应当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您捉拿曹操(的时机),应该就在今天。
(2)形容词,适宜,合适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一○三、遗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喽;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成语助记: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风古道 遗世独立 道不拾遗 巨细无遗 手泽之遗 一览无遗
103.遗,读音一:yí
(1)名词,遗失的东西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2)动词
①遗失,丢失。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②遗留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恨事。
③舍弃,放弃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读音二:wèi
网科费广优5f06944b慧法技途c5c9件学有软东西公47f4元759c11b8-升限高司
动词,送给,给与
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一○四、贻
★推导提示:“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
■成语助记: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
104.贻,yí
动词
①赠送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我写了《师说》一文送给他。
②遗留
贻笑大方
一○五、易
★推导提示:“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
■成语助记: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易子而食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 知易行难 冯唐易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05.易,yì
(1)名词,《周易》简称
(2)动词
①换,交换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宝玉,可以给他吗?
②改变,更换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③轻视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五蠹》)
——因此古时候轻视财物,不是(因为)仁爱,而是(因为)财物众多。
④代替,替换
是以某某易其首者。(《狱中杂记》)
——这就是用某某人替换了他的脑袋的人。
(3)形容词,容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采草药》)
——只不过二月草已经发芽,八月苗还没有枯萎,采摘的人容易辨别罢了。
(4)副词,很,非常
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谭嗣同》)
——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一样的人物,世上少有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太容易。
一○六、阴
★推导提示:“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阴天当然暗喽)
■成语助记: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106.阴,yīn
(1)名词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一直通往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可以吗?
②阴影,树明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所以察看厅堂下面日月的影子,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
③光阴,时光
④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专注于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
(2)形容词
①昏暗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早晨明朗,傍晚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②阴冷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冷风怒吼,浊浪冲天。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宅”“阴火”
④凹入的
惟汉印多用阴文。(朱剑心《说金》)
⑤阴险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苏洵《辨奸论》)
——然而他内心阴险狠毒,志向意趣和别人不一样。
(3)副词,暗中,暗地里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暗中查知奸党名姓,一下子把他们都擒拿归案。
一○七、右
★推导提示:“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
■成语助记: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
107.右,yòu
(1)名词
①右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可是看它的左右,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少了。
②地理上以西为右
姜伯约屡出陇右。(钟会《檄蜀文》)
——姜维多次从陇西出兵。
③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④引申为上
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用所有奇特的蟋蟀一只只的试着和它斗,没有在它以上的。
⑤世族大家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豪门大户又多,勾结起来,一同做违法的事。
⑥车右,古时在战车上负责主帅的安全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殽之战》)
——梁弘驾着战车,莱驹作车右。
一○八、再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成语助记:再接再厉 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东山再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08.再,zài
(1)数词
①两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2)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一○九、造
★推导提示:“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成语助记: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109.造,zào
(l)动词
①往,到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一一○、知
★推导提示:“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成语助记: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 叶落知秋 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10.知,读音一:zhī
(1)名词
①知觉
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
——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③交情,来往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2)动词
①知道,知晓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③了解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从那里了解燕王?
④识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⑤交游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读音二:zhì
通“智”,名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只会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