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天津卷(语文)-诗歌阅读

2017年09月18日 浏览:
2017年高考天津卷

8.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科件学-限广52e5网优元软途东慧技得有公点司f113升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把握全诗整体色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二联的意象,进行总结即可。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夕阳西下,树影倒影在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立于断桥上赏景。分析该句诗中包含的意象,有落日、断桥、独人、水、树、鸟,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可以组合成一幅美好静谧的画面。夕阳西下,远处的天边泛着微微的橘色,树影斑驳交错,在水中投下了一片片墨绿色的阴影,鸟儿归巢,相互依偎在树杈上,水上搭起的断桥上立着一位含愁的诗人。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诗文感情基调即可。整理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全诗,抓住第三联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本句句意为:清闲出游时才觉心无疲累,于安静处时才知世有玄机。句中一个“始”字体现了作者平日忙碌于世俗杂务,当处于这样清幽安静的美景中时才能暂时忘却俗事,心无挂碍,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脱离世俗,与山水明月相伴生活的向往之心。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实际上是一种虚写,结合诗歌前三句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当时是独自一人站在断桥上欣赏山涧美景的,“夜深同徙倚”和“秋风斜月钓船归”是作者的想象而非真实情景;同时,这句诗还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尤其是“秋风斜月钓船归”一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景,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外,这又是一种借景抒情,作者借“秋风”“斜月”“钓船”等意象,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此次清游的闲适愉悦之感。本题要求选择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1)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1.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3.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总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

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

以景结情)的考核。

易错点

(1)鉴赏要点不准确。

(2)鉴赏分析要全面,注意答题的完整性,不要遗漏。

(3)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把握不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