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例句+译文(4)

2017年09月04日 浏览:

三十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31.过,guò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②胜过,超过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一出门,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高头大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

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④到,来到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到我的书房。

⑤犯有过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⑥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⑦过时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三十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32.何,读音一:hé

(1)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三十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33.恨,hèn

(1)名词,怨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永别的怨恨,却是绵延不断,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

(2)动词

①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②怨恨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三十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34.胡,hú

(1)名词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2)代词

公9de8东学优技有c00d术升习-1ecc7689限司径软8525慧广术元网8a96件途科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三十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35.患huàn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十。(《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十种。

三十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36.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十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三十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37.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十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三十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38.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网8a96点技19cd限9af8司径的有c00d术途公9de8件071926aaf080学根广术升习学学根东61dd8f27a8fd软8525慧b494优量-1ecc7689科元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三十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9.即,jí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十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十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十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十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四十、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十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十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