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度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21.度,读音一: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④气度,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读音二十:dúo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定不够用的了。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二十二、非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2.非,f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技慧优高科学51fff152元32e6软司广公网4e0e-径升限途有件西7481e0b5东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二十三、复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23.复,fù
(1)动词
①回来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的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二十四、负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24.负,fù
(1)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十子负二十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②担负,担当
均之二十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仗恃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④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二十五、盖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司件西7481e0b5高学51fff152秀限慧软学元32e6心技有广途4b8d优高-径点东升科4673d44c公5cf5d97544c4网4e0e
■成语助记: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25.盖,读音一:gài
(1)名词
①车盖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十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十: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二十六、故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26.故,gù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③仍然、仍旧
东件西7481e0b5高f4d7网4e0e学51fff152秀点元32e6心dd319691广5686-径点心智秀司公5cf5d97544c4软学慧限优高499b有科4673d44c技bed6途4b8d升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④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
(4)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二十七、固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7.固,gù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2)动词
①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②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③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二十八、顾
★推导提示: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28.顾,gù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②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④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元32e6心dd319691慧升学51fff152秀点软学件西7481e0b5高f4d7f29c8f99广5686科4673d44c途4b8d东公5cf5d97544c4470d技bed6有优高499b-径点心智秀网4e0e的司是限
⑤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⑥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2)连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二十九、归
★推导提示:“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29.归,guī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三十、国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30.国,guó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十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