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例句+译文(5)

2017年09月05日 浏览:

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

察朝曾乘诚除辞从

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国盖故固顾归过何

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

奇迁请穷去劝却如

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 说私

素汤 涕徒亡王望恶

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

易阴右再造知致质

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四十一、假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41.假,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四十二、间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成语助记: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42.间,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③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②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③(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四十三、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成语助记:一见如故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司空见惯 见弃于人见仁见智 见微知著 见贤思齐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一见钟情 远见卓识 相形见绌 小巫见大巫 捉襟见肘 刍荛之见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百闻不如一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3.见,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技元软网公4021慧量科babd根件术优学径有b31f升途司广限77b424f9东841b-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四十四、解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成语助记: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

44.解,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四十五、就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功成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45.就,jiù

动词

①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③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四十六、举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46.举,jǔ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四十七、绝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 绝裾而去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47.绝,jué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四十八、堪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48.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四十九、克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攻无不克 相生相克

49.克,kè

动词

①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③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类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 触类旁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50.类,lèi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