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易混点、易考点、丢分点最全汇总(中)

2017年09月05日 浏览:

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2)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9.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

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

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

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

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 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地形阻挡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阴雨连绵

雨过天晴

初夏(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0.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由于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气,而高压(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

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从四周流向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当气旋过境时,云量就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如果冷锋移速较快,则冷锋附近形成较窄的雨区,并伴有大风降温;暖锋雨区较宽,持续时间也较长。若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追赶暖锋,直至暖空气完全被抬升,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明显下降,云和降水逐渐消失,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一般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特别是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常常产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的降水天气,气旋的中部(两锋之间)是暖锋控制下的晴朗天气。

(3)高压(反气旋)系统

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例如,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4)存在锋面的低压系统,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多见于温带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

(5)低压系统(气旋)、高压系统(反气旋)及其影响下的天气比较


气 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

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


11、影响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12、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

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总的来说:热带季风比热带草原雨量多

重点区别: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①前者年雨量1500-2000mm而后者 750-100mm;

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

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

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预热不同期: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有无降雨的区别。

重点区别: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1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

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

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着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

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

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

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

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

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