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 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英国的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多次改进。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
3.影响
(1)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
(4)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出现:随着电和发电机的应用,工业获得了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新技术、新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工业生产出现新的技术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电气革命。
3.发明创造:发电机、电动机、避雷针、电池、有线电报、电灯、电话等。
4.影响
(1)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工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促使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概况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1) 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 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 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5) 但是,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用表格法比较“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异同
项目 | 蒸汽革命 | 电气革命 | ||
相同点 | 原因 |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需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其直接动力;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经验的积累;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 ||
产生 过程 | 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到生产生活领域 | |||
不同点 | 产生 方式 | 蒸汽动力主要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是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的产物;主要在英国 完成 | 电力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由多国科学家共同创制出 来 | |
生产组织形式 | 工业代替工场手 工业 |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 ||
生产力 |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 | 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器时代 |
|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程度 |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 |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产阶级 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
社会 结构 |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 突出 |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 控制国家政权 | |
世界 市场 | 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初步形成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
五、用综合分析法全面理解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1.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驱动火车、轮船和机器。动力机的采用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生产开始的工业大生产,增强了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有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完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六、【命题视角】“蒸汽时代”和电气革命
角度 | 1. “蒸汽时代”的到来和电气革命的出现 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立意 | 结合现代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认识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
典型例题
例: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理解。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项;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C项;题干时间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不正确。
[答案] B
【反思归纳】近几年高考充分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海无边,课本是岸”,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本题告诫我们,不管材料多么新,大多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考题1]“19世纪的过去,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止已建立的工业作出的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他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 达尔文建立起生物进化论
C. 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
D.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解析]题中信息“19世纪末,科学为工业作出基本贡献”提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先有科学研究作先导,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然后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答案]D
[考题2] 20世纪,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 )
A.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B.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C.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科技革命对给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变化是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答案]C
[考题3] “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解析]题干叙述的是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不属于本质,均排除。
[答案]A
[考题4] 观察下列图片,对于图片蕴涵的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
A.两项重大发明都是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果
B.两项重大发明科学理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两项重大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不同
D.两项重大发明创造体现的过程是相同的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生产经验并通过实践而制成的,科学与技术并未真正结合;发电机是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基础上,科学理论研究的的应用而发明的,因而发明创造的过程是不同的,前
者科学理论并未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两项发明所体现的科技含量是不同的,故排除A、B、D三项,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考题5]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的变化主要是( )
A.机械种类的变化不同
B.制造材料的变化
C.交通工具的变化
D.能源动力的变化
[解析]蒸汽时代是以煤、蒸汽为能源动力,电气时代是以电为能源动力的。
[答案]D
[考题6]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 )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不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带④的选项,答案为B。
[答案]B
[考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
请回答:
(1)17—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四项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成就?
(2)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少写出3个)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科技革命分别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科技发展状况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注意对图片信息和材料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第(1)问直接回答即可,但要注意限制语“17—20世纪初”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第(2)问所列举的技术成果,只要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第(3)问需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同时注意“能源消费结构”这一限制语。
[答案](1)经典力学体系;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相对论或量子论。
(2)电灯、电活或电报、汽车等。(凡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
(3)影响:①蒸汽机的使用促进煤炭大量使用,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②内燃机的创制使用推动石油(煤炭等)的使用;③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核能的使用,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