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课例研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理解版块
宜川中学课题组 任红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后者。
(二) 教材简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我国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第十回。历来是被人们击节称赏的著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里,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者,被徽宗皇帝的宠丞太尉高俅害得家破人亡,终于投奔梁山,成为农民革命英雄的转化过程。在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网点司途有555b件技学上限升广公习径东b299优82bc870f元-慧ed4daafa软科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就不能不提“单元导读提示”的相关内容。导读提示如是说: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基于“单元导读提示”的重点,以及我个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侧重,因此,我将我的本课学习目标确定为:
1、结合文本内容,有理有据有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总结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并总结归纳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3、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并总结归纳解读小说“主题”的方法。
4、正确理解林冲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及所暗示的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细节描写等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重点)
2、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重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 “窥一斑而知全豹”,自觉主动的作适当的延伸拓展阅读,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并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学法及确定依据
虽说,本文是小说单元的第4篇文章,但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其现状却是:没有前情的铺垫,没有小说阅读能力素养的积淀,有的只有走马观花或初中小说教学微乎其微,少得可怜的记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学习本文,而又不能仅现此文,就事论事,只学此篇;学习过程既要提纲挈领,也要抓住重难,微末探究;学习本文时,不要怕费时、耗力,也不要怕只和一篇小说相融相守,而要懂得:一切以文本内容为基,在品读分析中体味小说的魅力;结合生活体验,在感受分享中提升鉴赏小说的能力;快乐学习,在有形的“品”中,学无形的“法”,最终达到以一敌十的“效”。
-习元秀优82bc870f途慧ed4daafac7420583aeac西件9c4a径司学上法b22b有555b方是公习径科量d1943ec6网点习技软2f664197东b299限dffe8f5b升93e0广
三、说教法
众所周知,小说,是中国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而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见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又因小说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核心,通过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故,在四大文学体裁中,小说不似诗歌朦胧、艰涩;不似散文温婉、含蓄;不似戏剧难解,对读者的阅读能力要求高,可以说小说拥有着绝对得天独厚的地位,这也使得我们在教授本专题时,并非困难重重或无从下手。因此,教授时我常会以导趣为引,以教学目标为纲,以文本内容为基,让生活体验作桥,把小说文本内容的精彩和魅力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品读写’彰显。”
四、说教学过程
小说教学我准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始、为基,开启我小说教学的序幕。对于我为什么要选这一篇作为我的母板,前面其实已经提到,有这么两个主客观的原因:1、客观原因:在仅剩两周的教学课时中,留给我的就只能是以短小精悍的经典短篇为主的教学。那2、主观原因:《林教头风雪山神》包罗万象,可以说包举了小说“三要素”及主题所有的内容,并且每个面所涉及的基本内容都有体现。可以说全面、经典是我主观选择它的第一个原因。第二因为这篇文章也是不用老师怎么教、传授什么技法,就能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小说的概念和内涵、各要素涉及的方法或作用,和学会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所以,选它作为母板可谓实至名归。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用4课时来完成。
为了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所以课前我会给学生安排一个奠基作业,即课前读文。并且做适时的学法指导,让“读”不仅仅只停留在“读”的层面。因为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对于所谓的“读”,也总该留下些什么吧!比如由题入手,勾画出与“林冲”、“风雪”有关的重要信息吧!如此做,也是在教会学生要养成“依题勾画”重难的意识,为后文重点内容的概括、难点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了第一课时,课文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阅读了,并且还要求勾画了要点,那么阅读勾画的效果怎样,我是无从得知的,所以,课前导入就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做一个检测,即简述文本的故事情节。而且如此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看似无心的检测,但却有意图的让学生梳理了一下文章的故事情节。
对于情节的梳理,此处要做一下重点说明,即要梳理情节一定要切中肯檠,也要轻轻点水、点到即可。因为,详说,就又会落入传统小说教学的俗套(先梳理故事情节,再析人物形象、接着究环境、而后探主题的模式)。所以就要略说,那不说不行吗?当然不行,尤其是本文绝对不行,因为我们发现“林冲”的人物形象的凸显都是在“情节”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有情节,易表达;有情节,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会更准确。
这个故事情节的梳理基本锁定在15分钟左右,而剩下的时间主要拿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人物形象鉴赏的方式,和其他老师基本一样,也是先入为主设定一定的探究步骤和方式,让学生依次进行,最终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此做,有这么两个作用:1、从源头上革除学生只要是鉴赏分析内容,就会空、泛、随性品鉴答题的习惯。2、强化学生解题、析文都应有有理有据分析文本的意识。人物分析的具体过程如下:课前下发一张学案,附人物形象分析的表,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依次填充完毕。基于学生的自觉性和实效性的不同,在完成情节梳理的后10分,让学生对学交流,一为完善表格内容,二为交流认识,让各自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果都能经得起推敲,科学有理并且表述准确。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剩余的20分钟,即成果展示,呈现独学、对学分析的人物形象的结果,过程中明确其余学生质疑补充、教师指正强化难点。
科量d1943ec6方41b16324c62141f9学上法b22b件9c4a径-习软2f664197元秀的司7fa7技优82bc870f有555b方是45ab东b2992cf6cc23网点习根升93e08716f600点公习径慧ed4daafac7420583aeac西限dffe8f5b秀高途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有理、表述准确即可,不做深究。课下让学生针对当堂所学的重点内容,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一为巩固落实所学;二为规范提升写作能力。综上,即第一课时的所有内容,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品鉴赏析人物形象的作文,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时效性,所以课前我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人物形象的小作文进行交流品鉴,并评出最佳,课上最多只给4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文,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知识的归正,和写作习惯的规范和培养,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剩下的25分钟,则全部用来进行“风雪”这一环境的探究。具体步骤依葫芦画瓢,和前面探究人物形象方法相同。只是唯一的不同,就是要在得出环境的作用后,还要通过这个典例总结归纳出自然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简述为“三线归一,直指主题”。大家可能都发现了,我前两课时的教学,不管是人物、情节还是环境的探究,都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没有任何的深度和内涵,其实伏这一笔皆为了此刻。众所周知,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尤其是人物形象和情节。之所以如此说,只因为环境推动情节,情节又是为了凸显表现人物形象的,因此,若要再深究,其实“人物形象”才应是探究主题所要的最核心的东西,这也正印证了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
基于此,我会设一个题,即让学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入手,进行小说主题的探究,并且是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现。之所以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如此设计有两个目的:1、如果学生不管选那条线,最终探究主题的结果不一致,那我可以以此了解学情,检验认知,即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程度和解读能力。2、如果学生最后探究的主题结果殊途同归,全都一致,那就更好了,我可以顺势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三要素,尤其是人物形象于主题的探究关系密切,并且举足轻重。
五、教学反思
对于小说专题的教学,对于本文,于我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①小说首秀,第一课;②地位重要,是我的母版、例题课。对此,虽然本课我只上了短短几节,但亦是有很多感慨和反思的,在此归纳总结,简述如下:
1、学生普遍对小说阅读兴趣极高、氛围浓厚,可恨在现实繁重的课业负担下,也只能屈高求下、没入流俗。出现“想读,没时读;想品,无心品;愿写,写不好”的尴尬现状。
2、对文本的品读、写作,因阅读能力、基本素养、个人的生活经验、阅历及感悟的不同,其鉴赏效果也是参差不同、千差万别,也使得学情变得多样繁复,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为了能检测所学,巩固新知,提升写作水平,我们300字的小作文的习作,学生仍显得稚嫩、问题百出。尤其文章似答题、缺分析,无创见的现象最为突显。
慧ed4daafac7420583aeac西元秀的公习径软2f6641978860优82bc870f有555b方是45ab广秀东b2992cf6cc23升93e08716f600点学上法b22b-习限dffe8f5b秀高技网点习根途司7fa7科量d1943ec6方41b16324c62141f9b25d件9c4a径
针对此上存在的问题,我计划采取如下措施逐一解决:
1、充分利用阅读课,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通过把经典文本,精彩文段提上课堂品读鉴赏、分享交流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因时间不充分、心浮气躁而无法深入静心品读小说达到实效的矛盾。
2、因层次之别而产生的效果之差,我决定前期阅读品鉴,其节奏以慢为主,先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的素养,等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方法、心得体会,再适时放快,以“博览群书”为主,增加学生阅读的“面”,让见多识广,为小说阅读水平的稳步提升助力,为前期的阅读成果保驾护航。
3、对于300字小作文存在的问题,不能心急,也不能面面俱到,求全责备,而应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出长期的、有目的的计划,借助具体有形的文本,于无形中有序、逐一的击破。